一星期以後,這個花店的主人決定留下第三個女孩子。
在我們所麵對的職業裏,有時候專業的技巧,甚至你所籌謀的利潤可能都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說,重要的是,有你的心在嗎?你是帶著一顆心去盡自己的忠誠嗎?隻有這樣的忠誠,才可以真正提升一個職業,帶來真正的人性魅力。
其實,賣花是賣一段花的心事,賣花是賣如花的心情,所以第三個女孩從職業資質上講比前兩個人都差,但是她有一顆心在,這就是一種“中心為忠”。
有了這樣的忠以後,還需要注意做到什麼?每一個人從自己的內心出發,去看待自己和他人的關係,而世界是變化很快的,那麼就要求自己的心靈永遠有定力,對自己保持一個正確的估價,你的忠誠度才不會降低,這就是《論語》一直說的“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的意思。
在這個社會上,一天到晚求他人給個機會,給個崗位,提攜一下,這樣的人不少。不是說這麼奔忙的人不好,機遇固然要抓住,但是一個根本的出發點是你要知道自己是什麼人。
在這個社會上,一個人總會有被人誤會的時候,總會有懷才不遇的時候,中國曆史上多少文人的感慨就是生不逢時、沒有得遇明君賢主啊,在這個時候,人的內心是容易動搖的。這個時候,你要看清自己的心。你覺得我對於自己生命的這份忠誠有人了解嗎?我的這份忠誠能夠嫁接到社會上,進入一個職業崗位嗎?這時候,內心是惶惑的。做一個“求諸己”的君子,很不容易。
但是,《論語》裏一直在提倡:“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論語·衛靈公》)真正的君子,他心中所想的是擔心自己沒本事,從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
這話還有一種表述,就是:“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論語·裏仁》)不要發愁現在社會上沒有讓你去盡忠的那個職位,真正要發愁的是你自己有安身立命的本事嗎?如果有了這個本事的話,早晚有你的位子。也不要發愁現在沒有人了解你,真正要發愁的是,你有什麼資本讓別人真正了解你啊?你得去追求值得讓別人了解你的本領。
但是,你先問問自己,你自己的內心真正建設好了,做好這個準備了嗎?人們對自己的判斷,有時候很容易在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這兩端之間遊移不定。
我們老在說別人不了解自己,老抱怨世界上沒有伯樂,其實又有幾個人真正了解自己的價值?一個人到底有多大價值?
有一個年輕的弟子去問一位大禪師,他說:“求你指給我一條光明的人生路吧。你說說我的人生到底能有多大價值?”
這個大禪師淡淡地問他:“你說一斤米有多大價值?”
年輕人愣住了,隻聽到禪師說:“一斤米,如果在農婦眼裏,它就是兩三碗米飯而已。在一個賣米的農民眼裏,它就值一塊錢而已。如果這一斤米到了一個包粽子的人手裏,他稍微加加工賣出去,就值三塊錢。它到了一個做餅幹的商人手裏,再加加工,這一斤米就值五塊錢。如果它到了一個做味精的人手裏,提煉提煉,這斤米就能夠產生出八塊錢的價值。它到了一個釀酒的人手裏,他用這個米釀出酒來,這一斤米就可能產生四十塊錢的價值。但是,這還都不是邊,這一斤米的價值還可以再開發下去。不過,米還是那一斤米。你明白了嗎?”
其實,禪師講的就是該如何看待人生的價值。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同樣進入社會,我們人人手裏都有自己生命的“一斤米”,我們是把自己的生命做一兩碗米飯,還是讓自己的生命去釀酒,去提煉加工?如何選擇你的做法,這個權力不在別人手裏,而在你自己手裏。那麼,我們還會害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嗎?其實是你自己不了解自己。我們說,安頓好自己的內心,實際上就是在內心開發和確認好自己的價值。
我們以前說過,孔子認為真君子無非就是不憂不懼。一個人沒有那麼多憂思和恐懼,是因為他先把自己的心安頓好了,他知道自己的價值何在。
有一個故事說得很好。一個年輕人問一個老者:“這一片無垠的沙灘上,小沙粒就有這麼多,我就像滄海一粟一樣,我怎麼樣才能夠顯示出自己的價值?”
老人撿了一粒沙子,說:“你覺得這就是你吧。我一撒手掉在沙灘上,你還能給我找著嗎?”年輕人說,那當然找不著,滿沙灘都是沙子。
老人又從懷裏掏出一顆珍珠,啪嗒一聲掉在地上,說:“你能給我把這個撿起來嗎?”年輕人說,那當然可以,因為不同啊。他就撿起來了。
老人說:“那你就明白了吧。你怎麼就不能讓自己先做成一顆珍珠呢?如果這樣,你還怕別人撿不起你來嗎?”
其實,這些故事告訴我們一點,就是《論語》裏麵所說的一個道理:“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別人不了解你,你就一定要暴跳如雷嗎?一定要著急辯解嗎?一定要向世界證明嗎?別人不了解你,你也不憤怒,這才是君子的情懷。
孔子自己是怎麼做的呢?孔子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論語·憲問》)不怨恨天,也不責備人,自己通過具體的學習,去了解很高深的道理。知道我的,恐怕隻有天吧。一切都從自己的生命中尋找建立的依據,而不要動不動就抱怨這是老天不給我機會,這是別人擋了我的路,這才是我們應該有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