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恕之道(3 / 3)

真做到“不怨天,不尤人”,那是很不容易的。也就是說,不在外在的客觀環境上尋找理由,而在內心建立起自我估價的標準。這就是一顆心的價值所在,隻要有這樣的一顆心,建立起自我的判斷,這種忠誠跟著就有了。

我想,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麵對的機遇越多,世界越遼闊,我們的忠誠就應該越堅定,越樸素。這就要我們從自己對生命的忠誠開始,抵達對社會、對職業、對他人的忠誠。如果對自己的生命都缺乏一份忠誠,那麼我們的“中心為忠”,其根本又立在哪裏呢?

其實,儒家的經典就是教給我們通過自省而認知自己,找到生命的價值。

有很多人知道自己不好,看見了自己的過錯,但是文過飾非,所以孔子就感慨:“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論語·公冶長》)算了吧,我還真沒見著看到自己錯了,就認認真真反躬自省,去檢討自己有什麼不足的人呢!

也就是說,看到一件事情自己做錯了,或者能力不及,我們總是追悔,然後竭力想為自己掩飾,想讓自己心裏好受一點,所以就說,哎呀,這是偶然的一個事故,如果不是誰偶然進來了,或者誰給我搗亂了,誰工作上失誤了,怎麼會導致這樣呢。我們總是不自覺地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我們總是缺少“內自訟”的能力。實際上,我們的內心需要保持深刻的、理性的、不推卸責任的檢討。

我曾經看到一些管理學圖書中介紹說,現在國際上有一些大公司,在一周五天的工作日裏麵,會專門定一天為“無借口日”。讓你五天都不找借口很難,但是一定要有一天,不管出了什麼樣的閃失,你都不要找借口。從這一天開始,培養一種良好的職業習慣。

其實,這樣的習慣成了自然,也就達到了孔子所說的那個境界:“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一個人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那麼怨恨自然就不會來了。時時檢討自己,保持頭腦清醒,對別人的責怪就少了,這樣就會遠離別人的抱怨。

有一句俗語說,這個世界上哪個不議論人,哪個又不被人議論?大家都會在私下裏議論是非,說長道短。孔子的學生裏麵就有這樣的,比如說子貢,“子貢方人。”(《論語·憲問》)什麼叫“方人”?就是議論別人短長。

他的老師孔子針對他,就說了一句話:“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論語·憲問》)老師說:“賜啊,難道你就已經很賢良了嗎?你已經賢到這個份兒上,可以去評論他人的短長了嗎?你老師我可沒有閑工夫去評論別人啊。”

孔子的這句話多少有一點責備的意思。你子貢真的賢成這樣,能說別人的不是了,可是你自己真的就這麼完美了嗎?這句話也是我們每個人可以問問自己的。我們可能都沒有達到七十二賢人的境界,我們的眼睛往往隻會盯著別人的短處,似乎看別人的短處就反襯了自己的長處,議論他人不幸的時候,自己的幸福感就得到了滿足和延伸。

有時候我們議論他人的不幸,往往不是抱著沉痛的悲憫,而是在這種議論之中,讓自己的內心得到一種自足的宣泄。這樣的動機善良嗎?我們總在說,誰今天又失敗了,誰多不好啊,言外之意就是:你看看,我就比他強多了。這就可能遠離了孔子所說的“恕”道。

由忠到恕,由自己的心推及他人的心,無非就是一個將心比心的過程。你希望別人在背後議論你的短長嗎?所以,真正的“忠”,是從自己內心的一種態度出發,表現到外在,再推及他人,達到真正的“恕”。

樊遲曾經去問老師,什麼叫作“仁”呢?老師回答他說:“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論語·子路》)老師提了三個標準。第一是“居處恭”,平時居家過日子,自己閑待著的時候,也要保持著一種恭恭敬敬接人待物的禮儀風格。

第二是“執事敬”,每做一件事,不管是大是小,內心保持著認真敬重的態度,把事情做好。

第三是“與人忠”,跟人打交道的過程中,以忠信作為根本,誠心誠意。這三個標準,“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就算是在蠻荒的、不開化的地方,也是不可以放棄的。老師說,這就做到仁愛了。

我們看一看,“恭”“敬”“忠”這三個字是一種什麼關係呢?人實際上是內敬而外恭,然後與人交往有忠信。我們今天老提倡要恭恭敬敬地對人,但是如果內心沒有“敬”,外在的“恭”是做不出來的。“敬”是一種態度,“恭”是一種行為,內敬而外恭,然後與人交往才有忠誠可言。

我們說“如心為恕”,為什麼“恕”這一個字可以終身行之呢?我們用自己的心跟他人的心相比,會比出什麼呢?

子貢有一次跟老師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論語·公冶長》)什麼意思呢?子貢說:“老師啊,我可不願意別人把他的意誌強加在我的身上,當然我自己也不願意把我的意誌強加在別人身上。”這個世界上,大家各自保持著一種尊敬,誰都不要強加於人,這不行嗎?

其實,這是我們每個人的想法,但孔子知道現實什麼樣,所以孔子跟他感歎說:“賜也,非爾所及也。”(《論語·公冶長》)

孔子說:“子貢啊,這不是你一廂情願就能夠做得到的。”你不想強加於人,但是別人可能也會強加於你,而在某些情況下,你自己不自知的時候也許會強加於人,所以這不是你一廂情願就能夠做到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