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羅馬毀滅迦太基:一個國家的消亡
迦太基,一個位於地中海岸的奴隸製國家。它曾經是與希臘平起平坐的貿易強國,它曾經與強大的羅馬分庭抗禮,它曾經擁有這些文明遺產——西西裏島、伊利裏亞、撒丁島、科西嘉島……
然而,在公元前的147年,這個國家卻永遠地消亡了。它因何滅亡?羅馬曾經對它實施過哪些進攻策略?這其中有沒有慘絕人寰的屠城行動?雙方損失究竟達到何種程度?
讓我們翻開曆史的書卷,看看迦太基是如何從輝煌走向隕落的……
稱霸一時的外貿強國。
迦太基位於非洲北海岸(今突尼斯),瀕臨地中海,與羅馬隔海相望。迦太基的首都,就在距離今突尼斯城東北17千米處的地方。
據現存的資料顯示,迦太基的建城時間可能是公元前814年。當時,腓尼基(Phoenicia)一城邦推羅的移民渡過地中海來到北非,向土著居民買下了一塊土地,並建立了自己的國家——迦太基,以此來作為海上貿易和販賣奴隸的中轉站。
迦太基的主要商業活動是通過海路來販運奴隸、金屬、奢侈品、酒和橄欖油等等,每年都有巨額的經濟收入。在國內,其家庭式手工業也很發達,當中以紡織品最為聞名。同時,巴格拉達斯河穀擁有著肥沃的土地,所以迦太基雖然地處北非,卻也有著發達的農業,並出現了奴隸製莊園,成為了一個奴隸製國家。
此外,迦太基人還善於航海,並且擁有強大的海上艦隊。靠著這些強大的海軍,迦太基向地中海進發,逐漸占領了西班牙南部海岸及其附近島嶼——撒丁島、科西嘉島及西西裏島西部等,開始稱霸西地中海。不久,迦太基就成為西地中海的貿易中心,與希臘分別控製著地中海的西東兩邊。
希臘一直覬覦著地中海西部。公元前6世紀開始,迦太基開始與希臘發生了長達百年的戰爭。最終,由於希臘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元氣大傷,迦太基與希臘的紛爭才徹底結束。然而,此後等待著迦太基人的,是更加殘酷的戰爭,這就是三次布匿戰爭。
傷亡超過亞曆山大大帝征戰的戰爭。
第一次布匿戰爭發生於公元前264年至前241年。兩國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對地中海沿岸地區的霸權爭奪上,尤其是西西裏島的擁有權。
公元前288年,瑪爾美提率領著一群敘拉古雇傭兵脫離敘拉古,占領了西西裏島東北角的墨西(Messina)。並且,他們殺光當地的男人,霸占當地的女人,還經常騷擾附近的村莊。公元前264年,敘拉古的希耶羅二世決定清除瑪爾美提這幫強盜。瑪爾美提聞訊,同時向羅馬和迦太基求救。羅馬不願幫助他們,但迦太基卻立刻出兵到墨西,並擊敗了敘拉古的軍隊。羅馬擔心迦太基會占領西西裏島,損害自己的利益,便不得不加入了瑪爾美提聯盟。
羅馬人以保護西西裏島的同盟國為由,渡海攻擊迦太基在西西裏島的殖民地。在海上戰場中,擁有強大海軍的迦太基卻接連戰敗。而在陸地戰場上,在名將哈密爾卡的帶領下,素來比羅馬陸軍質素差的迦太基陸軍卻與羅馬陸軍打了個平手。公元前241年,迦太基向羅馬求和,迦太基全麵撤出西西裏島,並對羅馬作出賠款。從此,羅馬取代迦太基,成為地中海的最強之國。
經過這場戰爭,迦太基和羅馬都元氣大傷,其經濟在多年後才得以恢複。不過,史學家對這次戰爭雙方的傷亡量非常難以確定。由於大多曆史材料都偏向羅馬,因此,我們隻能依據少量資料提到的羅馬的傷亡數據來估計迦太基的損失。一般認為,在海戰中,羅馬失去700艘船(當時每艘船約100名水手),羅馬失去了50000名公民,這其中不包括沒有公民權的軍人。在當時的情況下,這是傷亡最多的一次戰爭,其傷亡之慘重甚至超出了亞曆山大大帝的戰爭。
第二次布匿戰爭。
第一次布匿戰爭後,迦太基受到羅馬的合約牽製,不敢輕舉妄動。而同時,羅馬背棄合約,繼續擴張。戰敗的迦太基人不甘心屈服,開始準備對羅馬的複仇戰爭。
公元前221年,年僅25歲的漢尼拔成為迦太基駐西班牙軍隊的最高統帥。漢尼拔先是培植軍隊,等到它足以與羅馬抗衡時,便率軍進攻伊比利亞半島,並在那裏建立了新迦太基。公元前218年,漢尼拔率軍越過阿爾卑斯山,聯合當地的高盧人,在意大利各處擊潰羅馬軍隊。坎尼戰役中,羅馬約7萬人的軍隊被全部殲滅。迦太基逐漸占領了羅馬在意大利、西西裏島、伊比裏亞和馬其頓的部分地區。
漢尼拔的作戰地區。
然而,羅馬同盟的基礎太厚,漢尼拔不能完全將其瓦解。公元前212年起,羅馬轉入反攻狀態,並連連獲勝。迦太基的同盟國失去信心,同盟逐漸瓦解。漢尼拔被逼回師求救,但於紮馬戰役中被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擊敗。
公元前201年,羅馬與迦太基簽訂了更為苛刻的和約。迦太基失去了除非洲以外的所有領地;其武裝部隊、自衛隊全被解除;並被要求送100名14歲以上30歲以下男子赴羅馬充當人質,後來這些人都成為了戰爭的犧牲品。
迦太基平民的怒吼。
第二次布匿戰爭後,北非努米底亞國王馬西尼薩看到迦太基國勢衰微,便積極改善和羅馬的關係。另一方麵,馬西尼薩又一再侵略和占據迦太基的領土,甚至控製了通往迦太基首都的所有陸上通道。
迦太基由於受合約束縛,一定要經過羅馬同意才能宣戰,因此隻得向羅馬求援。但羅馬與馬西尼薩沆瀣一氣,不準迦太基出兵。迦太基隻能忍氣吞聲,直到公元前151年將羅馬賠款付清後,才正式向努米底亞宣戰。一年後,羅馬向迦太基宣戰。公元前149年至前147年,羅馬在軍事上連連失利。後來,羅馬軍隊圍困迦太基,才使戰局有所轉變。迦太基見狀,匆忙組成一個特使團趕往羅馬求和。然而羅馬元老院卻提出了非常過分的要求——隻要迦太基把300名最高貴家庭的小孩交給羅馬作為人質,並且遵守羅馬執政官的任何命令,就可以保全其自由和領土完整。
迦太基人懷著悲痛的心情交出了自己的孩子。當時有的父母竟跳入水中,目的就是為了看自己孩子最後一眼。人質被送走之後,羅馬執政官又渡船過來,要求迦太基把剩下的木船、所有機械和武器一齊交出,還要交付數量驚人的米糧。迦太基人完成這些條件之後,羅馬更加得寸進尺,要求迦太基人退出城外10裏居住,而城市則必須要徹底燒毀。迦太基特使再三請求,但羅馬元老院始終不肯改變自己的決定。
得知消息的迦太基人異常憤怒。那些交出孩子的父母們,因過度悲傷而發狂。他們將那些勸自己交出孩子的迦太基的領袖們統統殺死,又拖著剛剛回來的特使遊街,並且殺死了城內能找到的所有羅馬人。迦太基元老院決定對羅馬宣戰,召集所有成年人,不分男女、不分自由人或奴隸,組建了一支軍隊。這些人沒有武器,便拆掉公共建築以提取金屬和木材,熔化神像來鑄劍,女人則剪下自己的頭發來搓成繩子。這個被困的城市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內,竟然製造了8000個盾、6萬個石弩、3萬支矛、1。8萬把劍,並在內港建立了一支擁有120艘船的艦隊。
火燒迦太基。
迦太基人堅守孤城長達三年之久,擊退了羅馬的一次又一次進攻。公元前147年,智勇雙全的羅馬將軍西庇阿·;埃米裏安命令羅馬軍隊用雲梯登入迦太基。因饑餓而麵黃肌瘦的迦太基人毫不屈服,與羅馬展開巷戰。躲藏在暗處的迦太基人伺機偷襲,令羅馬人寸步難行。
殘酷的巷戰持續了六天六夜。無計可施之下,西庇阿下令放火焚燒已攻下的街巷,許多迦太基人被活活燒死。最後,迦太基的50萬人口僅存5。5萬人。迦太基人不得不向羅馬軍隊投降。迦太基的將軍哈斯德魯巴投降後,他的妻子罵他軟弱卑鄙,帶著幾個兒子投火而死。
羅馬人縱火燒城半個月,昔日雄偉的迦太基城被夷為平地。羅馬軍挨家挨戶的搜索,將所有能找到的居民都殺死,之後又將殘存的五萬人當做奴隸賣到世界各地。羅馬人為了使迦太基人永遠無法複國,便把迦太基的土地挖開,撒上鹽,使這裏寸草不生。羅馬人還發起毒咒,說上帝將降罪於在這裏重建城市的人。
持續118年的布匿戰爭結束了。迦太基被徹底毀滅,幾十萬人的性命從世上永遠消失。之後,一些協助過羅馬的非洲國家成為羅馬的附屬國,迦太基餘下的一些領土則成為羅馬的阿非利加省。成者王,敗者寇,曾經繁華的城市如今卻化為羅馬曆史的一個簡單注腳。
2億人口的消失
蒙古帝國,占據了整個亞歐大陸總麵積的3/4,是整個世界曆史上版圖第二大的帝國。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先後三次西征,成為名符其實的“世界征服者”。
然而,這場屬於蒙古人的榮耀卻是由40多個國家的滅亡和2億人口的消失換來組成的。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巴格達毀滅於蒙古鐵騎的腳下,中東地區的耕種麵積至今還未恢複到蒙古軍入侵前的60%,蒙古的境內種族滅絕的數量已被收錄到吉尼斯世界紀錄之中。
讓我們屏住呼吸,看蒙古鐵騎是如何征服一個又一個國度……
令人聞之色變的蒙古鐵騎。
13世紀,蒙古民族崛起於蒙古高原的沙塞之間。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並開始稱汗。從此,成吉思汗、窩闊台、忽必烈等幾代統治者多次進行征伐、擴張戰爭,逐漸建立起一個地跨亞歐的龐大帝國。
這個龐大帝國麵積約3300萬平方千米,是整個亞歐大陸總麵積的3/4,占世界土地麵積的22%。蒙古帝國是整個世界曆史上版圖第二大的帝國,僅次於鼎盛時期的大英帝國。1219—1225年,由成吉思汗發起的第一次西征使蒙古帝國的疆域抵達裏海與黑海以北、伊拉克、伊朗、印度等地;1235—1242年,由成吉思汗之孫拔都發動第二次西征,遠達欽察、俄羅斯、匈牙利、波蘭等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元朝第一個西北宗藩國——欽察汗國;1252—1260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進行第三次西征,遠達敘利亞、埃及、伊拉克等國家和地區,並在波斯建立了又一個西北宗藩國——伊利汗國。這三次西征,使成吉思汗及其後人成為了真正的“世界征服者”。
然而,在這個龐大帝國的建立過程中,卻充滿著血腥和恐怖。蒙古帝國先後三次西征,共毀滅了40多個國家。西征中,蒙古大軍所向披靡,許多歐亞國家在蒙古大軍的猛擊下幾乎不知如何抵抗。屠城、焚燒城市、大規模強暴,時刻都在發生,到處都是人們的鮮血、眼淚和無助的慘叫聲。三次西征之後,花剌子模的玉龍傑赤被蒙古軍隊灌城,馬魯綠洲變成一片荒蕪,範延城被毀滅得隻剩下一堆瓦礫。朝鮮半島、多瑙河、西奈半島,這些地方都沒能逃出蒙古鐵騎的魔掌。
被記錄進吉尼斯的境內種族滅絕。
1122年,宋、金等國境內的全部人口為9347萬,然而到了元初1274年,人口卻隻剩下887萬,其損失率竟然高達91%。
1215年,鐵木真攻占金朝都城中都(今北京),在這裏進行了長達一個月的屠殺,期間死去的人口超過100萬。
1227年,西夏全部淪陷。蒙古軍人對西夏王陵及其附近掘地三尺,把西夏王陵幾乎破壞殆盡。從明朝開始,後人幾乎在西夏王陵沒有發現任何有價值的文物。成吉思汗死後,其後繼者將西夏人從皇帝到乞丐全部殺絕,有接近2000萬人被殺,從此黨項民族幾乎滅絕於中華大地。
後來,蒙古進軍中國北方,使中國喪失了近7000萬人口,幾乎每個北方城市都有屠城記錄。1231年,拖雷引兵攻入四川,並大肆屠殺成都居民,當時,成都城中的遺骸多達140萬。在此前,四川盆地的總人口大約有一兩千萬人,而屠殺後的四川竟然不滿80萬人,幾乎成了無人區。
在蒙古人的無情殺戮下,中國喪失了近7000萬人口,中國北方更是有多達90%的漢族平民慘遭種族滅絕。如此殘忍的境內種族滅絕,被收錄進《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1985年版)。
由屠殺構成的第一次西征。
蒙古第一次西征期間(1220—1221年),蒙古人對撒馬爾罕進行了瘋狂的屠殺,被屠殺者多達120萬。這就是說,在當時總共有5萬名蒙古兵的情況下,平均每人竟然殺死24個普通平民。
1221年2月,巴裏黑向蒙古投降,卻依然受到全麵的摧毀——居民被殺,城市被燒。在呼羅珊,城中居民也幾乎是全部遭到屠殺,最終隻有400名工匠幸存下來。在桑伽蘇丹,陵墓被燒,其中的文物被搶盜一空。1221年4月,尼沙普爾城被攻占。為了確定沒有人裝作屍體以逃過屠殺,蒙古人將屍體全部砍頭,再將頭顱按照男、女、小孩分別堆成金字塔形。哈倫拉施特的陵墓、桑伽的陵墓以及其他建築也都被毀滅。
1222年6月,蒙古軍攻占也裏,並進行了持續一周的屠殺。一些人躲了起來,蒙古人見勢便假裝離開。過了不久,那些躲起來的人以為蒙古人真的走了,就一個個走出來,最後被返回的蒙古人全部殺害。不久,蒙古人又將哈馬丹攻陷。這裏的居民雖然進行了頑強抵抗,但仍沒逃過蒙古人的屠殺和焚城。據說,有一個韃靼騎兵獨自進入一個人口密集的村子,陸續將村民殺死,竟然沒有一個人敢反抗。可見,人們懼怕蒙古軍到何種地步。
蒙古西征之後,東伊朗再也沒有從蒙古人的破壞中完全恢複過來。如今,巴裏黑仍然殘留著蒙古軍破壞過的痕跡。
離毀滅中東僅一步之遙。
蒙古第二次西征的領導人為窩闊台可汗,此時金朝已被蒙古征服。蒙古將軍拔都率領15萬蒙古遠征軍,先後征服或擊敗了卡馬突厥國、欽察人和阿蘭人的王國、羅斯各公國、波蘭、摩拉維亞、匈牙利、多瑙河流域、巴爾幹半島外圍的亞德裏亞海岸等地。在六年的時間內,蒙古軍總共消滅了歐洲60萬軍隊,占領上百萬平方千米的土地。
1252年,第三次西征開始了。1258年,忽必烈的兄弟旭列兀帶領蒙古軍攻破巴格達。曆時10天的屠城開始了,底格裏斯河的河水變成一片血海!據史料記載,大約有80萬人死於屠刀之下。兩河流域的水利係統被破壞殆盡,從巴比倫時期就一直使用的灌溉係統被毀於一旦。蒙古軍引幼發拉底河的河水入城,使整個城市被河水淹沒。如此,四大文明發祥地之一的巴格達被徹底毀滅。
1256年,蒙古軍進入波斯境內,木剌夷國被夷為平地,蒙古軍直達兩河平原。阿拉伯帝國阿巴斯王朝裏克派出兩萬精銳騎兵出城迎戰,首戰小勝蒙古軍。然而當天夜裏,蒙古軍掘開底格裏斯河,阿拉伯帝國的軍營被水淹沒,軍隊被全殲。
阿巴斯帝國的滅亡震驚了整個阿拉伯世界。色柱的蘇丹卡烏斯為旭烈兀精心製作了一雙拖鞋,鞋底繪有自己的肖像,以此來表示對蒙古帝國的徹底臣服。
1237年,蒙古軍攻破俄羅斯的裏亞讚大公的領地,其領地主尤裏被殺,全城百姓慘遭屠殺。1238年2月,尤裏的兄弟羅曼在城堡前戰敗被殺,其守地科羅姆納城隨後被占領。之後,莫斯科被洗劫,佩斯城被焚燒,當地居民被集體屠殺。
後世評價。
13世紀蒙古的擴張戰爭可稱得上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其戰場覆蓋歐亞兩大洲,麵積達2500萬平方千米,世界上有2億人——當時超過1/3的人口在這場戰爭中消失,其中中國地區直接死於屠殺的就有6700萬。
蒙古人入侵中國,使宋朝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被消滅,原本最有可能第一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中國從此衰落。蒙古軍摧毀了中東國家幾千年來陸續修建的水利係統,使大量綠洲變成沙漠,使中東的經濟水平下降到公元前1500年的水準。
阿拉伯曆史學家伊本·;阿·;阿特在描述蒙古侵入中西亞地區時曾經說:“曆史上從來也沒有發生那麼可怕的事……人類哪怕到了世界末日,也再不可能看到其他類似的災難了……這些(蒙古)人對任何人都沒有一點憐恤,他們殘酷地殺害了婦女、兒童和男人,甚至切開孕婦的肚子,把裏麵沒有出生的嬰兒殺死。”
然而,值得諷刺的是,西方國家正是遭到了這場殘酷的戰爭之後,痛定思痛,正式開始了文藝複興,漸漸走上了近代資本主義之路。
(2)英法百年戰爭:貴族的屠殺遊戲
以王位爭奪戰開始,以民族解放戰爭結束。
愛德華三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這些英國國王為了奪取法國的王位,一次又一次地發動戰爭,一次又一次地將人民推向恐怖的戰場。
有些教區成為無人區,有些居住的房子變成了野狼的巢穴。狼煙四起,民不聊生。
然而,當戰爭終於結束的時候,英國卻發現自己打了一場賠本的戰爭。
貴族之間的戰爭遊戲,埋單的人卻是平民。
讓我們回顧這段曆史,看看英法兩國是如何走向上帝的對立麵的……
名義上的法國臣民。
1127年,法國貴族若弗魯瓦與馬蒂爾達完婚。馬蒂爾達是英國國王亨利一世的女兒,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五世的遺孀。由於她的弟弟在一次事故中去世,這個女性成為了英國王位的繼承人。亨利一世死後,馬蒂爾達成為英國女王,但由於與她爭奪王位的派別實力過強,女王隻好讓位於別人,並約定之後由自己的兒子亨利繼承王位。
1154年,英國國王去世。按照約定,亨利果然繼承王位,即亨利二世,大名鼎鼎的金雀花王朝的建立者。
亨利二世有著非常特殊的身份。一方麵,他是英國的君主;而另一方麵,他是法國的貴族,同時兼任著安茹伯爵、諾曼底公爵和阿基坦公爵。作為英國國王,他是至高權力的擁有者,而作為法國公民,他應該履行自己的義務,並且聽命於法國君主、即路易七世。這樣的身份使他麵臨矛盾,亨利二世必須做出選擇——要麼不繼承英國的王位,做一個完完全全的法國公民;要麼放棄安茹、諾曼底、阿基坦等世襲得來的領地,脫離與法國的君臣關係。
然而,這三片地區非常富饒,其中的諾曼底更是自古以來貴族相爭的地方,亨利二世自然不願意放棄自己在法國的領地。他一方麵承認路易七世是自己的君主,而同時卻不聽從路易七世的指揮,完全無視自己作為法國貴族的義務。路易七世麵對這個擁有領土比自己大出一倍的“臣子”,發誓要想盡辦法奪回自己的土地。
英國和法國糾結的君臣關係,一直延續到後世。曆代金雀花王朝的英國君主,理論上都是法國的公民。英國國王由於有法國貴族身份,外加多年政治聯姻,因此每當法國的繼承者出現空缺時,英國國王總是積極參與到法國王位的競爭之中。
1328年,法國卡佩王朝絕嗣,支裔華洛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繼位。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以卡佩王朝前國王腓力四世外孫的資格,向腓力六世爭奪繼承權。同年,法國占領了屬於法國但獨自行政的弗蘭德地區。愛德華三世聞訊,下令禁止向該地區出口羊毛。
弗蘭德爾地區為了保持足夠的原料來源,轉而支持英國的反法政策,準備承認愛德華三世為法國國王和弗蘭德爾的最高領主。然而,弗蘭德爾人又不敢公開向腓力六世叛亂,便通過建議英國國王修改國徽的方法,挑起英法之間的戰爭,使英國軍隊攻打法國。原來,此時法國的國徽為百合,英國的是獅子,而弗蘭德爾人建議英國將國徽改為百合和獅子。
以弗蘭德爾人的挑唆為直接原因,長達116年的英法戰爭開始了。
戰爭的四個階段。
在戰爭中,英國軍人主要施行雇傭兵製,由國王統一指揮;而法國軍隊則主要由封建騎士組成。戰爭根據局勢變化,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337年─1360年):英、法主要爭奪地區為弗蘭德爾和基恩。1340年,英軍在斯呂斯海戰中戰勝,取得製海權。1346年,英國成功占領法國海防要塞加萊港。1348年,黑死病橫掃歐洲,英、法兩國不得不停戰10年。1356年,英國再度開戰,攻占了法國西南部的基思和加斯科涅。英國人無限度地征收苛捐雜稅,使法國內部經濟遭受完全破壞,導致法國人民起義。法國麵臨內憂外患的局勢,被迫於1360年簽訂和約,將從盧瓦爾河至比利牛斯以南至比利牛斯山脈的領土割讓給英國。
第二階段(1360年─1400年):法國國王查理五世繼承王位,準備奪回失去的領土。他整頓稅製,重組軍隊,用雇傭步兵取代部分騎士兵,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新的艦隊。他任用特朗·;杜·;蓋克蘭統領軍隊,采用突襲和遊擊戰術,漸漸使英軍退到沿海一帶。英國國王擔心丟失全部領地,主動與法國簽訂合約,保留住了瑟堡、波爾多、布雷斯特、巴約納、加萊五個海港和波爾多與巴約納間的部分地區。
第三階段(1415年─1429年):法國的勃艮地與阿曼雅克兩派發生內戰,其中的農民也連連起義,英國趁此機會再次挑起戰爭。1415年,英軍占領法國北部,與法國簽訂合約。此後,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英國國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有權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後繼承法國王位。然而,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卻於1422年同年去逝。英法雙方的新君主,亨利六世和查理七世為了爭奪王位,再次展開戰爭。法國於戰中慘遭英軍洗劫和瓜分,法國人民承受著巨大的賠款金額。對於法國來說,英法戰爭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王位之間的鬥爭,而是法國人民反抗英國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
第四階段(1429年─1453年):法國人民不堪忍受英軍的壓迫,紛紛奮起反抗,自發組成遊擊隊,經常捉拿英國的征稅者,給法軍很大幫助。1428年10月,英軍和勃艮地派兵聯合包圍了奧爾良,這對法軍嚴重不利。這時,一名傳奇少女——聖女貞德挺身而出,自稱受到神諭,是上帝的使者。她指揮法軍,為奧爾良解圍,整個戰局開始扭轉。1431年,貞德被英軍所擒,被判女巫罪,處以火刑。這激怒了法國人民,他們做出大反攻,迅速光複並收回了巴黎、香檳地區、曼恩、諾曼底、吉耶訥、波爾多、加萊等地。最終,百年戰爭以法國的勝利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