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這是一首形容農夫插秧的詩:有的人為了功名富貴,總是不顧一切地向前衝。即使前麵是險坑,跌下去會粉身碎骨;即使前麵是一道牆,撞上去會鼻青臉腫,都要衝過去。如果這時候懂得以退為進,轉個彎、繞個路,世界還是一樣會有其他更寬廣的空間,這正是古人所雲:“退一步,海闊天空。”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根本。”凡事退一步,生命不退步。凡事均有長有短、有圓有缺、有陰有陽、有利有弊、有勝有敗,更何況是千變萬化的人生!成功通常皆是成於最有耐心、耐力、耐煩者,即最能忍耐、最有耐心的人。
現在的退步,其實是在向前。有時候,我們隻是放棄了一些意氣之爭,即使我們爭贏了又能如何呢?
退一步,並不是就表明我們是軟弱的,它是更多的包容、諒解與理解。
商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日進鬥金;讀書的人,都希望自己每日進步,有朝一日能夠金榜題名;有的人一遇到利益,總想得寸進尺,希望一切都成為自己的財富。其實,做人處事應該要以退為進!
所以,我們說,一個人在世界上要想為人處事,必須要懂得謙恭禮讓,一個人要想成功立業,必須要懂得以退為進。引擎利用後退的力量,反而引發更大的動能;空氣越經壓縮,反而更具爆破的威力;軍人作戰,有時候要迂回繞道,轉彎前進,才能勝利;我們想要成功也同樣如此,要想成就一件事情,必須低頭匍匐前進,才能成功。
一位留學的計算機男子,在畢業後留在美國找工作,投了好多份簡曆,結果好多家公司都沒有錄用他,思前想後,他決定收起所有的學曆證明,以一種“最低身份”去求職。
不久,他被一家公司錄用為程序輸入員,這對他說簡直是“高射炮打蚊子”,但他仍幹得一絲不苟。不久,領導發現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錯誤,非一般的程序輸入員可比,這時他亮出學士證,領導給他換了個與大學畢業生對口的專業。
一段時間過去了,領導發現他時常能提出許多獨到的有價值的建議,遠比一般的大學生要高明。這時,他又亮出了碩士證,於是領導又提升了他。再過一段時間,領導覺得他還是與別人不一樣,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就對他“質詢”,此時他才拿出博士證,領導對他的水平有了全麵認識,毫不猶豫地重用了他。以退為進,由低到高,這是自我表現的一種藝術。
我們常說“回頭是岸”,其實也就是以退為進的意思。有些能人異士隱居山林,是為了等待聖明仁君;古來的先賢聖傑,從官場利祿之中退居後方,是為了再待機緣。有的人等待“應世機緣”,有的人非常重視“韜光養晦”,有德飽學之士都懂得“進步哪有退步高”的道理。
有數目記載了下麵兩則故事:
春秋時候,楚王的三子季劄,因為賢能,父王要傳位於他,而他謙讓說,上有長兄,應該由長兄繼位。長兄去世以後,因其賢能,國中大臣又再舉薦他為王,他說還有次兄;次兄去世以後,全國人民又一致推舉,希望他能出來領導全國。他說“父死子繼”,應該由故世的先王之子繼任王位,故而仍然退而不就,所以後來在曆史上留下賢能之名。可見,退讓不是沒有未來,退讓之後往往在另一方麵更有所得。
三國時代,劉玄德知道太子劉禪無能,要諸葛孔明取而代之,但因諸葛亮謙讓,反而在曆史上留下忠臣之名。周公輔佐成王,雖是長輩,一直以臣下自居,所以能成周公的聖名美譽。此皆證明,退讓不是犧牲,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有時以退為進,更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