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小不忍,則亂大謀”。這裏的“忍”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麵來理解,其中一個意思是人要忍耐,凡事要忍耐、包容一點,如果連一點兒小事都不能容忍,脾氣一來,很容易壞了大事。許多時候的失敗,常常都是由於小地方搞壞的。另一個意思是,做事要有“忍”勁,要狠下心來,有決斷,有時候碰到一件事情,一下子就要決斷,堅忍下來,才能成事,否則,優柔寡斷,不當機立斷,那麻煩的事情就在後麵等著你呢,姑息養奸,也是小不忍。
明朝名相的張居正,在他執政的十年中,大膽地從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麵進行重大改革,使國家安定,經濟發展,一時出現清明富強的景象。
兩歲時候的張居正,就認得“王日”兩字,一時之間被大家看作是神童。在13歲時參加了鄉試,在所有考生中,他是年齡最小的,但卻沉著冷靜,寫出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當時的顧轔是湖廣巡撫,他是一位非常愛才的人,他有意要磨煉張居正幾年,如果經過磨煉,張居正就肯定會中舉的。終於,經過了幾年的勤奮努力之後,張居正如願考上了進士,在23歲那年,他就開始步入了仕途。
走上仕途之後,張居正被選為蔗吉士之後,他還沒有放棄學習,這時候一麵大量讀書,一麵細心琢磨官場上的動態。雖然張居正有滿腔的政治抱負,可是,當時皇帝世宗昏庸,奸臣嚴嵩為非作歹。張居正隻得去忍耐了,以此來與嚴嵩周旋,因此,縱使他有一身的才能也無法施展。張居正就這樣苦苦熬了十幾年,他的內心是十分痛苦的。
終於,在嚴嵩專權15年後倒台了,張居正也開始得到重用。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張居正入閣後又遇上精明強幹,頭腦敏銳的政治對手高洪。張居正隻得再次忍耐,他深深感到,在官場上沒有陰一套陽一套的本事是無法生存發展的,所以,盡管高洪對他傲慢無禮,他卻用謙恭與沉默表示更加激烈的無聲對抗。
在高洪下台後,張居正資格最老,被詔回當了首輔。
掌權後,張居正立即改變了過去那種謙虛祥和、沉默寡言的態度,變得雷厲風行、有理有節,在全國範圍內實行一場改革活動,把國事整理得井井有條,促進了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
忍耐有兩種,一種是思而不發,以忍求安;一種是忍而待發,以忍求變,求人者要特別學會後一種忍,忍是手段,所求是目的。
在一本書上看到這樣一則故事:
戰國七雄的趙武靈王在位時為公元前352年至公元前299年,當時的趙國國富民強,又因地處中原,常被卷入戰爭的漩渦。所以,廣行富國強兵之策比其他的國家來得更急切。
趙武靈王經過多年的征伐,認為北方遊牧民族騎馬作戰是值得仿效的戰術,其機動性大,集散自由,對戰場條件適應性很強。
於是想改變自己軍隊的作戰戰術,改革頗費了番周折。首先,當時的中原服裝不適合騎馬作戰,就要改穿遊牧民族的胡服,胡服的下身相當於今人普遍穿的褲子。
接下來,要穿胡服並不那麼簡單,服裝式樣的改變,在中國古代有一場大的改革。
決定一下,預料中的反對勢力蜂擁而來,朝中的多數大臣都不支持這項改革,主要理由就是不能出賣自己祖宗去穿胡服丟醜賣臉,不能改變中國的傳統式樣。
麵對大批的反對勢力,趙武靈王采取了極其克製的態度,他不發王者之感,不以王者之尊強行推廣,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做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從戰爭的發展,富國強兵的要略,反複闡述自己的意見,拿出了最大的忍耐力推行戰術,最難對付的是他的親叔叔,借口生病,不早朝,也不聽勸,武靈王知道他病在哪兒,絕口不談正題,天天如此,他叔叔大為感動,因為彼此都明白對方在做什麼。
趙武靈王的“忍功”確實達到了目的,這是一種功利主義目標明確的“忍”。
小不忍則亂大謀,隻有咽得下這口惡氣,我們才能辦成大事。
假如你現在隻不過是一個小小的領導,以後你的升遷還需看上司的印象而定,如果你的才幹一直超過上司,那麼上司的地位就想當危險了,那時候的他不但不會賞識你,反而會對你產生偏見,你會隨時惹禍上身而又不自知,就更談不上給你升職加薪了。用心與周圍的人協調,適應環境,暫時委屈,要的就是我們能夠翻身做主人。
這是宋朝宰相杜衍教導學生的話,它穿越於百年的時空界限,對於今天的朋友一樣有指導意義。古人的話有很多是對的,並不是厚古薄今。
在民間極為流行“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句話,很多人把這個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常常以此警告自己。有誌向、有理想的人,不應斤斤計較個人得失,更不應在小事上糾纏不清,而應有開闊的胸襟和遠大的抱負。隻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從而實現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