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饒人處且饒人,冤冤相報何時了。這不僅是一種寬容,更是一種博大的胸懷,一種不拘小節的瀟灑,一種偉大的仁慈。我們說,為人處世,當以寬大為懷。我們生活在相互寬容的環境中,是人生的幸福,它會使我們忘卻煩惱,忘記痛苦。
如果隻按自己的意願行事,而不去給別人留台階,那自己最後也會沒有台階可下。所以,我們提倡做人要得饒人處且饒人,給人留個台階,這也是給你自己留條退路。
人不講理,是一個缺點;人硬講理,是一個盲點。理直氣“和”遠比理直氣“壯”更能說服和改變他人。
受邀參加素宴的一位高僧在席間發現在滿桌精致的素食中,竟然有一塊豬肉出現在一盤菜裏,這時候,隨從高僧的徒弟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來,他打算讓主人看看,這好似多麼不禮貌的行為,沒想到的是,這時候旁邊的高僧卻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掩蓋起來,並在桌子下麵踢了徒弟一下。可是,徒弟這會並未領會師傅的意思,一會兒,又把豬肉翻出來,高僧再度把肉遮蓋起來,這次直接在徒弟的耳畔輕聲說:“如果你再把肉翻出來,我就把它吃掉!”徒弟聽到後害怕師傅,再也不敢把肉翻出來了。
高僧在宴後辭別了主人。徒弟一直不理解師傅的做法,所以,在歸途中,徒弟不解地問:“師傅,剛才那廚子明明知道我們不吃葷的,為什麼把豬肉放到素菜中?我隻是想要讓主人知道,處罰處罰他。”
高僧笑了笑,搖著頭說:“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無論是有心還是無心。如果讓主人看到了菜中的豬肉,盛怒之下他很有可能當眾處罰廚師,甚至會把廚師辭退,這都不是我願意看見的,所以我寧願把肉吃下去。”徒弟似懂非懂的點著頭。
留一點餘地給得罪你的人,不但不會吃虧,反而還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和感動。待人處事固然要“得理”,但絕對不能“不饒人”。我們每個人的價值觀、生活背景都不同,因此生活中出現分歧也就在所難免了。大部分人一旦陷入了鬥爭的漩渦,便會不由自主地焦躁起來。一方麵為了麵子,一方麵為了利益,因此一得了“理”便不饒人,非逼得對方鳴金收兵或投降不可。
“得理不饒人”雖然讓你占了上風,但這次的勝利說不準就是下一次鬥爭的前奏。因為對方雖然輸給了你,但為了麵子或利益他自然也要“討”回來,他會想盡一切辦法去爭取。
我們要切記: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留一點餘地給得罪我們的人,給對方一個台階下,少講兩句,該饒人處且饒人。否則,不但消滅不了眼前的這個“敵人”,還會讓身邊更多的朋友疏遠我們。放他一條生路,他便不會對我們造成任何傷害。即使在他人理虧時,我們在理已明了的情況下,放他一條生路,他也會心存感激,日後說不準也有幫助我們的時候,就算不如此,也不太可能與我們為敵。這是人的本性。況且,這個世界本來就很小,說不準哪天就會在哪個地方相遇,若哪一天兩人再度狹路相逢,屆時若他勢強而你勢弱,你想他會怎麼對待我們呢?得理饒人,也是為我們自己留條後路。
我們想做到忍讓,就必須具有豁達的胸懷,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時,不能對他人要求過於苛刻。應學會寬容、諒解別人的缺點和過失。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有氣量,不能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