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待人就是在人際交往中要講求信用,遵守諾言。一個人是否有信譽,對他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人生在世,“必誠必信”,也就是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必須誠實守信。誠實是忠誠老實,言行一致;守信是必守信約,說到做到。
相傳東漢時,汝南郡的張劭和山陽郡範式同在京城洛陽讀書,學業結束分手時,張劭站在路口,望著長空的大雁說:“今日一別,不知何年才能見麵……”說著流下淚來。範式忙拉著他的手,勸說道:“兄弟,不要悲傷,兩年後的秋天,我一定去你家拜望老人,同你聚會。”
兩年後的秋天,張劭偶聞長空一聲雁叫,引起了情思,趕緊回到屋裏對母親說:“媽媽,剛才我聽到長空雁叫,範式快來了,我們準備準備吧!”他媽媽不相信,搖頭歎息:“傻孩子,山陽郡離這裏一千多裏路啊!他怎會來呢?”張劭說:“範式為人正直、誠懇、極守信用,不會不來。”老媽媽隻好說:“好好,他會來,我去做點酒。”其實,老人並不相信,隻是怕兒子傷心而已。
範式果然在約定的日子風塵仆仆地趕來了。舊友重逢,異常親熱。老媽媽激動地站在一旁直抹眼淚,感歎地說:“天下真有這麼講信用的朋友!”範式重信守諾的事情為後人傳為佳話。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往往都是建立在“信”的基礎上。誠信待人是一種美德,有這種美德的人才能感動別人,才能縱橫交際。反之,在社交中不以信待人或許能獲得一時之利,但終將失去信用。
顧炎武曾以詩言誌:“生來一諾比黃金,那肯風塵負此心。”以表達自己堅守信用的處世態度和內在品格。講信用、守信義,不僅體現對他人的尊敬,也表現對自己的尊重。
華人首富李嘉誠,在他剛做塑膠花的時候,每天下班時都能在皇後大街上看到一個四五十歲的外省行乞婦人,她顯得很矜持的樣子,從不主動伸手向人要錢。但李嘉誠每次路過都主動給她錢。李嘉誠很想幫助她,有一天他問這個婦人會不會賣報紙,婦人說她的同鄉幹這行,李嘉誠便約好和她們見麵談談,看能不能幫幫她。
可是,到了約定的那天,正好有個客戶來到李嘉誠的工廠參觀。客戶當然不能怠慢,李嘉誠必須接待。交談時,李嘉誠突然想到了那個約定,匆忙中一句:“Excuse me.”便離開了。他跑出工廠,迅速駕車到約定地點。準時赴約,見到婦人和她的同鄉,問了幾個問題後,就把錢交給了她。感激之中,她們想知道他的名字,就問他叫什麼,他隻說:“隻要她答應我一件事,就是要努力工作,不要再讓我看見她在香港任何地方伸手向人要錢就可以了”。
李嘉誠這樣對一個乞婦誠信守約,並且一無所求,可見誠信在他心目中的分量。誠信是天性,也是與生俱來的美德。是做人的根本,誠信是金,彼此信任是心靈溝通的橋梁。
充沛的感情能促進和諧深沉的交往,這種感情不是矯揉造作,而是真誠的自然流露。中國自古為禮儀之邦,用禮儀來維護和表達感情是人之常情。
朋友之間,在非原則問題上謙和禮讓,寬厚仁慈,但在大是大非麵前,應保持清醒,不能一團和氣。見不義、不善之舉應阻之、正之,如力不至此,亦應做到不助之。如果明明知道有人在行不義、不善之事,卻因他是長輩、上司、朋友,即默而容之,這是自私的傾向。有時候,立定了腳跟做人,的確是會冒風險的,也可能會受到暫時的委屈,得不到別人的理解,但是這種公正的品德,最終會贏得人們的尊敬。
與朋友相處,如果是真心待人,就應該對他加以愛護,不但幫助他渡過種種難關,而且要幫助他克服種種弱點,天長日久,朋友們自然會了解你的為人和品格,包括自己的上司和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