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人生八苦與性格色彩
佛教中,人生八苦乃: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這八苦當中,“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可稱為陰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可稱為陽苦。“陰苦”又為身苦;“陽苦”又為心苦。身苦,本文不做分析,此文僅分析人類心靈中的四種痛苦。
“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意味深長。總體來說,四種性格色彩中,除了綠色性格,人人皆為此所苦,但苦的深度和持久度卻各有不同。
愛別離苦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天下無不散的筵席,最終仍要分離,因有所摯愛,別離之際,必然產生苦惱;恩愛情深者,別離之苦更切。最為之苦的當屬紅色性格。
紅色性格的人心如寶玉,願天下好花常開,好景常在,筵席永不散,美好的人兒永遠不分離。可憐的紅色性格的人,每次跟所愛別離都痛不欲生、死去活來,但下次再遇到可愛的,又依舊毫不遲疑地不管不顧地動情,瘋狂地投入。他們不像很多藍色性格人的想法,一早就知道有聚必有散——既然和你的這段情感來了遲早要走,那還不如不來,既然聚了反正要散,不如不聚。
怨憎會苦
“冤家路窄”,不想見麵的人,偏偏相遇。
現代社會天涯若比鄰,無論行走何處都可能會遇見冤家,難免心有千千結,不得自在,而產生怨憎會苦。佛法雲“冤家宜解不宜結”“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平時若能廣結善緣,不論到哪裏,都會有貴人相助,左右逢源;如結惡緣,日後見麵不但難處,甚至會產生種種煩惱。最難以忍受此苦的或許是藍色性格的人。
藍色性格的人一生都在跟缺點和錯誤做鬥爭,做夢都會夢到遺憾和糟糕的事情。這裏的“怨憎”或是針對某個傷害了他的人,或是某個無法彌補的痛苦和遺憾,甚至是對自己的怨憎。所謂此怨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求不得苦
人生在世,對“色、聲、香、味、觸”五塵,或“財、色、名、食、睡”五欲,往往有所希求,不易知足,所謂“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世間之事,常常事與願違,求而不得,則心生煩惱。“求不得”是苦;求到了,也不見得是樂。故經雲:“有求皆苦,無求乃樂。”儒家亦雲:“人到無求品自高。”若能知足常樂,心無所求,才能達到真正的快樂。這裏問題最大的就是黃色性格的人。
麵對極致誘惑,藍色和綠色都選擇“不求”,紅色雖然也會短暫爆發式地猛烈追求一下,但萬一不得,他就安慰自己道:“反正我努力過了,有過程也不錯呀。”唯有黃色,他們以目標和結果為導向,無比執著,不達目標誓不罷休,求了就必須得到,沒有結果的努力對他們來說絕對是一場悲劇。而黃色沒有想到,有些時候,這種勢在必得的心態反而將他自己逼進死胡同,成為他人生最大的軟肋。
五陰熾盛苦
人由生理與心理組合而成。在生理上,色身由地、水、火、風四大要素組成;心理上,有色、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合稱五陰。五陰熾盛,即是“色、受、想、行、識”這五陰煩惱之火,在心中焚燒,使人感到心中焦躁、苦悶等難以形容的痛苦。此外,生理與心理的轉化中,也會產生五陰熾盛的煩惱。例如處於青春期的小子,身體正在發育,思想在轉變,時常會感覺生理不適,內心空虛煩惱,始終無法安住,此即五陰熾盛苦。而此苦經常出現在紅、藍、黃三種性格之中,而少見於平靜的綠色性格。
若懂得調身、調心,誦經、持咒、靜坐,即可擺脫五陰熾盛的困擾。
故此,綜上所述,四大陽苦之中,“愛別離苦”是紅色,“怨憎會苦”是藍色,“求不得苦”是黃色,“五陰熾盛苦”是紅、藍、黃三色都有可能。四種性格色彩當中,隻有綠色性格的苦很少,剛好應驗了綠色性格天性當中最重要的動機——平靜。記住,真正的綠色不是追求平靜的人,他們是天性平靜的人,大多數的痛苦都被紅色、藍色和黃色席卷一空。所以佛教是怎麼勸說眾生的呢?
想當初,釋迦牟尼出家就是為了尋求解脫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佛教教義的基本內容也就是說世間的苦、苦的原因、苦的消滅、滅苦的方法。直白一些,滅苦的方法對眾生而言隻有一個,就是,無論你現在是什麼性格,努力向綠色性格的方向修煉,像綠色那樣心態平和、不強求、善接納,對任何現象都平靜地接受和理解。關於這部分的內容,在未來性格色彩的專業四大功力之《修煉》中會完整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