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燭光搖曳話當年 (3)(1 / 3)

這樣做,好處真是妙不可言。想想四五年前的趙普、趙光義之爭,趙匡胤打破了政壇的平衡,趕走趙普,讓趙光義一人獨大,直到後來他二弟敢於公開向他叫板,拆他的台。這是惡果,讓他在洛陽時公開丟臉,且無可奈何,那麼就索性讓光美來成為第二個光義如何?

我把從來沒有權位的光美扶植起來,用來打壓光義。什麼?有人說,光美無法和光義對抗?為什麼沒有?光美無功勞,那麼光義有什麼功勞嗎?光美無根基,那更不在話下,由我來著意培養,比當初培養光義時還要用心,事情怎麼就不會成功!

而且一旦成功之後,光義被分權,從此老實,安心做人;而光美畢竟根基浮淺,我會吸取當初讓光義尾大不掉的教訓,把握好分寸。甚至他都不會像得勢的趙普那樣,想象一下,當初如果扶趙普壓光義,由趙普獨攬大權,那樣的日子就很好過嗎?

如果事情能按照這樣的設想去發展,那麼一切是多麼的美好啊……分掉了光義的權柄,就等於拿掉了他的野心,他和光美從此就都沒有了非分之想,就還是我的好兄弟。再加上之前,我派德昭去迎接錢俶,派德芳主持當天的迎接宴席,我的兒子們也會順利地走上前台。於是,一天的雲彩就都會散開了……

更何況,我還做了另外的一件事,來壓製光義最有力的那部分力量,讓這個計劃能夠順利地實施。

出征北漢,相信很多人都在想,趙匡胤為什麼要這麼的急呢?按照他以往的行動規律,每次滅掉一個割據大國之後,他都會用兩到三年的時間來消化它,把當地的矛盾都解決,並改善那裏的國計民生,比如說用減稅、免稅之類的手段來把那片土地徹底大宋化。那麼為什麼在平滅南唐這樣的超級大國之後,趙匡胤僅隔半年就決定出兵北漢呢?

是被民眾國情等熱烈因素推動的嗎?有,但相信趙匡胤如果決意等待,誰也沒法強迫他。那麼是他徹底地輕視已經殘廢了的北漢,覺得隻要出兵就一定能獲勝嗎?

可是全地球的人都知道,打北漢就是動契丹,再怎麼樣,趙匡胤也不會輕視那些來去如風的契丹鐵騎吧?那麼他到底在打著什麼主意?

諸多因素紛繁雜亂,如果一定要刨析疑團,相信下麵的這個因素才是他諸多考慮中被最重視的一點。

他要借助另一場大的勝利,來繼續提升自己的威望,使之達到一個輝煌的,時人不可企及的頂點,然後無論自己再做出什麼事,都能壓製整個官場。比如說廢掉晉王,或許幹脆殺了趙光義。

就算不那麼暴烈,通過這次戰爭,也可以調動整個官場來為自己服務,把趙光義多年來當首都市長所培植起來的官場勢力下降到最低點……縱觀這一切,都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趙匡胤還是在顧全著大局,他還是想著怎樣既平穩過渡,又能達到削弱趙光義,扶植自己兒子登台的目的。

那麼這時,把目光轉向趙光義,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站在趙光義當時的立場上,想一想他已經是什麼處境了——眼見得趙匡胤的聲威會更加的震爍古今,如果這次的北伐成功,他的功業將直追千古一帝李世民,那時候無論趙光義曾經怎樣廣施恩惠、小心結交了多少的官場同仁,都不會再有人陪著他蹚渾水了;更何況三弟光美馬上就會在名利場中異軍突起,有趙匡胤的刻意栽培,這實在是太輕而易舉了……最要命的還是德昭與德芳,他們一個二十五歲,一個十七歲,早已成年,尤其是德昭,正宗的太子,而且連皇孫都生出來了,趙匡胤既然已經開始把他們往前台推,就絕對沒有突然偃旗息鼓的道理。

那麼,他該怎麼辦呢?自古華山雖險,尚有一線之生機,而他,在這樣的局勢下再不使險招的話,等待他的就隻有安樂死!

而所謂的險招會是什麼呢?曆史證明,趙匡胤是在事業處於輝煌的頂峰時突然死亡的,這真的是巧合嗎?

我們要追究,隻能從曾經發生的那些有記載的事情裏來分析,事情從趙匡胤一步步地謙讓,想方設法地讓朝政的變化,權力的再分配變得平和些開始,所以他難免地從開封退讓到了洛陽,再從洛陽遷就回到了開封,可是變化卻沒有停止,他一直在努力,而且事實證明,他越來越接近成功——因為他至少還真正地掌握著當時的國政大權!

可是他唯一的漏洞,就是從來沒有想過他那個和善淳樸,教育良好的弟弟會突然間對他下殺手,以終結他生命的辦法,來阻止他計劃的完成。

綜上所述,趙光義殺兄,已可定案。千古之謎,就算沒有真憑實據,就算趙光義事發當夜沒有和他哥哥獨處飲酒,他都脫不了最大的主使者的幹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