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國學的熱潮正湧動於媒體鮮亮的版麵、大學的講堂、甚至小學校和幼兒園的誦經聲中。頂級名校如北大、清華、複旦及中山大學等都麵向管理者和企業家開出了自己的國學速成課程,並且都報出了天價學費;而一些小學校也翻出了塵封已久的《三字經》、《弟子規》之類蒙學讀物,在全球化聲浪甚囂塵上的今天大聲誦讀起來。這一切無不昭示著今日之中國人對傳統文化複歸的熱情。
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使國人開始重新思考如何把我們的古老文化作為新動力。當我們在現實中遭遇某種困境並試圖尋找其成因及解決方案時,我們總會不由自主地將目光投向曆史、投向我們曾經擁有過的那些典籍,總想從其中生發出新的動力和方法。新一輪的國學複興即緣發於此。而管理者和企業家也越來越認識到,在中國做管理完全照搬西方那一套是絕然行不通的,而是要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因為我們是在中國做事情、辦企業。國人的舉手投足、言談舉止無不深深打上中國式的印跡,那是幾千年的文化積澱所形成的——你想躲都躲不開!我們必以相應的中國式應對這種中國式,才會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連“洋人”們都知道要進行本土化經營,並且在某些程度上甚至比我們做得還好。
如果我們深翻老祖宗留下來的國學寶庫,就會發現這中間儒家的東西占了很大的比例;因為中國曆來的統治者都是講究“外儒內法”的,那對外的儒家一直是大講特講的,並以此作為科舉考試、選拔官吏的主要依據。自漢武帝定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基本國策”後,儒家就成了正統的意識形態,被其後的曆代統治者一路高捧,致使國人不知不覺被打上許多儒家烙印。我們現在來檢視這些烙印,發現許多東西即便在現代也還是光輝閃閃的。德國大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研究西方資本主義興起時,曾得出一個著名結論,認為資本主義之所以在西方得以長足發展,全在於基督教中的清教徒有一股子“兢兢業業、克勤克儉、頑強進取”的精神。我們用韋伯的結論反觀中國的儒家傳統,發現這正是儒家一貫強調的,也是儒家倫理能為現代企業所用的地方。儒家講求的集體主義、尊卑有序、進取入世、自我克製、孝悌之道,以及“仁、義、禮、智、信”、“中庸之道”、“忠恕之道”等,對於當前的管理者和企業家構建自身的企業文化都仍具有很大的啟發和借鑒作用,企業家不可不察。
為了幫助管理者係統地了解國學、特別是儒學這一重要的文化體係與中國式管理之關係,我們特別編寫了此書,力求按重要程度為讀者一一展示每一部儒家典籍的來龍去脈、成書背景、重要觀點、名言警句及其對當代企業管理特別有借鑒意義的精華所在,以求使讀者對儒家基本經典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並提供進一步研究或閱讀的向導。
儒家傳統對我們現代中國人是一筆寶貴的遺產,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提出要將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確定為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倫理的普適原則。它也應是我們管理企業的基本原則,相信今天的企業家和管理者們一定會從儒家經典中發現自己需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