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部文獻,是種種思想之源。數千年來,它雄踞《六經》之首,“三玄之冠”,被稱為“大道之源”、“宇宙圖式”。
《周易》又稱《易》,漢代經學家產生後尊稱為《易經》。《周易》之名中的“周”一般認為是指“周代”,也有的說是“周普”之意,即變化的普遍性。“易”一般有“簡易”、“變易”、“不易”三種解釋,第一種是簡單、容易的意思,第二種是轉化、改變的意思,第三種是不變的意思。多數人認為,《周易》是成書於周代的講“變易”的書,反映了從西周到東周時代人們的抽象思維所達到的水平,對中國人的思維走向產生了深遠影響。
《周易》包括《周易古經》、《周易大傳》兩部分。
《周易古經》(即《易經》),分上下篇,上經三十卦,各卦代表日、月、陰、陽、火、水等自然界的關係,是講天道;下經三十四卦,各卦代表男女有別,是講人道。其中最基本的東西是“陰”、“陽”兩個符號,“—”是陽,“”是陰。由這兩個符號連疊三層,組成八卦:乾、坤、坎、震、巽、離、艮、兌。這八個卦互相重疊,組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中,每卦六爻,從下往上數,第一爻為初爻,依次為“二”、“三”、“四”、“五”爻,最上一爻為上爻。每卦有卦辭,每爻有爻辭,卦辭和爻辭構成《周易》“經”的部分。《周易古經》成書於殷周之際,為我國最早的古代文獻之一。
《周易大傳》(即《易傳》),是關於卦辭和爻辭的注釋和論述,內容包括《彖上》、《彖下》、《象上》、《象下》、《係辭上》、《係辭下》、《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十篇。這十篇又稱為“十翼”,是“經”的羽翼,傳說為孔子所著。《彖》上下篇解釋六十四卦的卦辭,對各卦的內容也有所涉及;《象》上下篇,大象解釋卦名和卦的寓意,不涉及卦的內容,小象解釋爻辭的寓意;《係辭》上下篇總述《周易》的概況,指明《周易》從何而來,對宇宙的生成和一些象數原則進行了闡釋;《文言》集中解釋乾、坤二卦的卦辭和爻辭;《說卦》集中講述八卦的性質;《序卦》說明六十四卦排列的順序及其意義;《雜卦》解說六十四卦的卦義,不依照六十四卦的順序,而是錯雜地進行解釋。
《周易》本為占筮之書,是為了適應人們當時生存的需要,對變化著的外部環境做出估計和預測。卜筮作為預測吉凶禍福的一種方式,包含著先民力圖根據外部環境的動態變化來調整自己行為的可貴努力與探索。《易經》就是這種努力與探索的精神積澱,其中蘊涵著管理思想的最初萌芽。
《周易》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部珍貴文獻,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對它的評價自古沒有統一的一家之言,有人視其為純粹的卜卦之書;有人視其為奇特的哲學專著;有人視其為靈讖符號,無哲理可言;有人認為占筮與《周易》無緣,要弄清《周易》,就必須首先摒棄占筮之說。綜合種種觀點,《周易》可謂是一部奇書,是世界上惟一由符號和文字組成的神秘典籍。它記載了我國古代社會的珍貴史料,並且具有獨特的文學性,是我國最為久遠、最富有神奇趣味、內涵廣博而又古奧難解的古籍之一。
《周易》是東方哲學最古老的一部經典。長期以來,它被認為囊括了天、地、人的一切知識,是古代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總彙。其中,體現在乾坤八卦、陰陽五行中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為中國傳統思想的發展提供了活躍的機製和動力。它的象數思維使中國人形成了重感性形象而輕抽象本質的重實踐、重主體的思維特征;陰陽變易法則為中國人重循環變易而輕創新求異的變易性特征找到了源頭;保合太和境界體現了中國人求和諧重整體的大一統思想;而它作為占筮之書的主要職能更是為中國人憂患意識的形成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周易》給中國傳統文化帶來了重大的、深層次的影響,它決定了中華傳統文化初始的麵貌、特性和走向,反映了當時特有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審美意識以及風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