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周易》的注本主要有高亨的《周易古經今注》、李鏡池的《周易通義》、聞一多的《周易義證類纂》等。
《周易》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
歐洲心理學家榮格說:“如果人類世界有智慧可言,那麼中國的《周易》應該是惟一的智慧寶典。我們在科學方麵所得到的定律,十有八九都是短命的,隻有《周易》沿用數千年,迄今仍有價值。”
《周易》是中國哲學的源頭,凝聚了中國文化在漫長的文明發展過程中對自然和人生規律價值探索的經驗成果。易道的核心就是把對世界的認知和自身的價值,在實踐操作的基礎上密切結合。它包含著許多具體的經營策略,涉及現代管理者們關注的諸多問題。
第一,常道與變通的宇宙法則
司馬遷闡述《六經》時指出:“《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周易大傳》詮釋《周易古經》,係統地闡述易理,將變的哲學推到極點。它不僅注意到變化的普遍性,而且揭示了變化具有規律性。
《周易》將陰陽範疇引入易理係統,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將人類社會和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矛盾納入易理係統:男女、夫婦、君臣、君子小人、否泰、盈謙、恒革、離合、損益、屈伸、治亂、安危、存亡等,並闡述其間的對立轉化。其中的卦象和爻辭寄寓著無窮的變化之道。
“物極必反”、“反複其道”、“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是《周易》揭示的變化規律。《周易》的哲學思想主要講變化,其規律既可以從每一卦內部六爻的運轉變通來說明,也可以從六十四卦周期性運轉來說明。每一卦的內部蘊涵著循環、新舊交替的深意。
六十四卦作為對世界萬象的反映,也形成一個詮釋圓圈,其周期性運轉的規律組成一個循環往複的、封閉的係統。這個係統既包羅宇宙萬象的運動規律,又落腳於象數自身的運作法則。
其中一些思想含有創新、進步的意味,如“物極必反”。《係辭上》說:“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整個宇宙是生生不息的,“革故鼎新”、“變化日新”、“與時偕行”,體現了《周易》的變化和進取精神。
《周易》強調微變、漸變、相時而變,“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提倡順時而動,應該適應環境的需要,適應事態實際發展的需要。
宇宙間的一切變化來自事物的內部矛盾運動,即陰陽矛盾的相摩、相交、相感。《係辭上》中說:“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係辭下》中說,“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變化的特點就是剛柔相推,陰陽相交。
萬事萬物永遠處於變化中,這就是企業的生存環境。因此,企業的變革、產品的創新是一個企業家自覺自發的活動。哪個企業家能夠敏銳地洞察到應該變革時,就立即采取相應的、正確的措施實行改革、進行創新,那他就是成功者,就是一個優秀的企業家。
宇宙萬物都在變易,但是變的當中,有個不變的法則,即自然界存在一定的軌道、一定的限度,管理者掌握變易必循的軌道和必守的限度,預測未來的變化,尋求合乎情境的措施,這樣才能夠做到隨機應變。
第二,趨吉避害的憂患意識
人類的基本要求,是趨吉避害以求生存。作為一部占筮之書,《周易》的主要職能就是防患於未然。《係辭下》中說:“《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可見,《周易》的目的就是讓人們防患於未然,化險為夷,趨吉避凶。憂患意識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永久性命題,其根源就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