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始於永朔四年。
永朔四年冬,貴妃蘇舞氏孕,一時盛寵不斷,顏氏後位岌岌可危。
及至次年九月誕下雙子,後宮亂始。
時人愚昧,皆視雙子為不祥,深以為其一為惡鬼所化,蘇舞氏亦心生懼意,遂將女胎匿於深宮,隻命嬤嬤對外宣稱誕下皇子。然當夜天降異象,皇後顏氏咄咄相逼,屢次對帝稱此子有異。
帝甚喜蘇舞氏,反以此象為祥瑞,賜皇九子名諱“黎”,喻蒼生。龍恩浩蕩,一時間各皇子無能出其右者。
那貴妃蘇舞氏恐東窗事發,欺君罔上永無翻身之日,便暗中命嬤嬤勒死藏匿女胎,一了百了。嬤嬤於心不忍,私自將女胎裝於提盒之中送至宮外,得京城一蘇姓大戶收養,後起名“蘇憶錦”。
何修聽到這兒,頓時倒吸了一口涼氣:男女主竟然是親兄妹,怪不得全文被鎖,這不是亂/倫麼!
倒是釋空,在講述這段宮闈秘史之時語氣竟毫無波瀾,仿佛自己隻是一個局外人。都說一入空門紅塵斷,真的就能斷個幹淨麼?
何修是不信的,
……在講述到蘇舞氏為了保住自己地位,而選擇扼死蘇憶錦之時,何修分明從釋空眼裏看到了一絲壓抑的痛苦,很淺,但絲絲縷縷揮之不去。
他的心境,隱隱變得沉重起來。
九皇子早慧,三歲開蒙,五歲便通詩賦,善雄辯,更難得品性溫和謙讓,皇帝自然愈加疼愛這個兒子。
然而好景不長,永朔一十四年,九皇子突發重病,痊愈後竟換了個人似的,變得喜怒無常、瘋言瘋語起來。蘇舞氏疑慮他為惡鬼上身,夙夜難寐,後經諫言,便書信一封托人交由普光寺智法禪師,請求度化。
智法回信稱此子與佛有緣,若能隨其遁入空門,必能平安終老,無妄無災;否則為俗世孽障纏身,恐不得善終,且累及親人。
蘇舞氏自然不允,她隻此一子,還望依其榮登後位,派人苦苦請求他法。
智法便贈佛舍利一枚,存於佛檀錦盒之中,內有佛門七寶供之。言,若舍利未蒙垢,則可安享凡塵富貴,倘若一旦蒙垢,非遁入空門不可挽救。
佛舍利明心智,驅邪魔,惡障漸離、善根漸生,然一切罪業惡業惡趣之人不得沾染,否則舍利蒙垢,孽障頓生。
得此佛門至寶後,蘇舞氏便瞧著九皇子一日日好了起來,如此平平安安到了永朔二十年,因著皇長子品行不端、才德有虧,皇帝漸有廢長立幼之意,蘇舞氏本以為從此可高枕無憂,怎料就在這一年,變故陡生。
這要從蘇憶錦永朔二十年春進宮說起。
蘇憶錦品貌上佳,機緣巧合下被分配到霜華殿伺候九皇子殷黎,雙生子本就心靈相通,很快便互生好感。殷黎受佛舍利影響,性子沉穩內斂,溫和寡淡;蘇憶錦卻與之相反,嬌蠻大膽,恣意張揚,對殷黎暗生情愫後,私下更是常常直呼其名諱。
此事很快傳入貴妃蘇舞氏耳中。
蘇舞氏認為其子將來是要稱帝的,豈容這等出身的女子肖想,便暗中召見了蘇憶錦,打算好好教她些規矩。
卻不料這一見,鬧到了後來不可收拾的地步……
蘇憶錦容色傾城,眉眼間隱約有幾分與蘇舞氏相似,蘇舞氏初見她心中便是一冷,待到瞄見她耳後紅痣,整顆心已經涼透。
當年的嬤嬤已經過世,那女胎的生死早就無從對症,蘇舞氏對嬤嬤的忠誠起了猜疑,認定其將蘇憶錦身世告知了他人,欲有所圖謀,隻因早早過世尚未及行動。
是以蘇舞氏絲毫不曾為女兒死而複生感到喜悅,反而日益思慮深重、寢食難安。偏偏那蘇憶錦性格乖張,處處與她作對,更與殷黎越走越近,蘇舞氏自然愈發將那蘇憶錦當成了眼中釘、肉中刺。
蘇憶錦的出現,逼得她不得不費盡心機、重新為那後位謀劃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