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聞中公主堅持遠嫁草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避開皇後娘娘,然而即便這是真的,在軍方重臣和朝中官員們眼中看來,四公主不恃陛下寵愛、麵對皇後主動退避、避免帝國上層矛盾激化的行為,也是一種識大體、極賢良的行為。
對於馬士襄這種身經百戰的大唐邊將來說,他們不畏懼戰爭,更不會懼怕那些蠻人,公主遠嫁敵人甚至讓他們覺得極為屈辱——但沒有誰會拒絕和平這種上天賜予的禮物。
所以他們對那位公主殿下的感覺很複雜,既有些無來由的憤怒,卻也難免有些感激,種種情緒到最後,漸漸變成了內心深處不便與人言的一絲尊敬。
寧缺是個普通軍卒,不知道能不能理解將軍的複雜情緒,就算理解想來也不會在意,因為他現在爭取的事情牽涉到他個人安危,而他一向以為沒有太多事情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所以他假裝沒有看到將軍陰沉的臉色,繼續說道:“我粗略算過馬車上的箭眼,那位新任單於下手很黑很絕,我估計公主的護衛隊至少損了一半人馬在草原上。”
“據說是遇到了馬賊。”馬士襄說話的神情有些不自然,大概連他都不相信這個說法。
“就算是金帳單於,也不敢明目張膽襲擊我大唐公主,所以當然是……也隻能是馬賊,隻不過誰都知道那批馬賊是由誰扮的。”寧缺繼續說道:“但這事兒仔細一想又不對了,大家都知道馬賊是新單於騎兵扮的,那個蠻子哪裏來的這麼大膽子?難道就不怕事後朝廷大怒發兵把他金帳給平了?”
大唐以武立國,民風樸素而爭勇好狠,堪稱天下最強之國,最是在意尊嚴,然而如果要徹底平掉草原蠻族金帳,隻怕也要讓國力損耗大半。
為了一位嫁了人的公主遇襲而讓帝國陷入動蕩艱難,這看上去似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但事實上,在大唐的曆史中經常出現這種可以說意氣用事,也可以說豪氣幹雲的故事。
最著名的一個例子發生在太祖晚年。
其時草原某部屠了白羊道某處村鎮,村民一百四十人被斬盡殺絕,帝國使者前去問罪,又被那部落驕奢單於割了耳朵趕回。太祖勃然大怒,當即決定親征草原,帝國全體動員,支撐一支由八萬騎兵構成的浩蕩鐵騎征北,該部落大感震栗恐懼,望風而逃,頂風雪直入北部荒原,而大唐鐵騎則是緊追不舍,竟是連戰數月,最終將對方部族全數屠滅。
連戰數月,盡屠敵騎,看似簡單的描述,看似瀟灑風光的結局,卻隱藏了大唐帝國為此付出的可怕代價。
為了支撐這場耗資巨大的戰爭,朝廷發百萬民夫,征河北道三郡牲畜,岷山四周田地荒廢,十室九空,南方賦稅連翻四倍,民怨沸騰,朝中官員根本無力兼顧政事,天下陷入了動蕩甚至垮塌的危險邊緣。
大唐帝國最奇妙的氣質,便在這種最危險的時刻以及隨後的無數歲月對此事的評價中呈現了出來。
當帝國鐵騎遠征荒原之時,南方的反賊義軍竟是沒有趁此良機加大攻勢,甚至反而紛紛潛回山林湖泊之中,看上去就像是他們不想在這時候拖帝國的後腿。造反的草莽們,或許並不見得每個人都會想著所謂民族大義,或許他們當中也有人想抓住這個天賜的良機,然而他們不得不麵對一個現實——往常默默支持他們的窮苦民眾,義軍中很多底層頭領和士兵,在他們決定要抓住這個機會時,紛紛用腳步和沉默表示出了最激烈的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