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 宦官(1 / 3)

講起三國的紛爭來,大家都知道其亂源起於後漢。後漢為什麼會亂呢?大家都知道其根原是靈帝的寵信十常侍,因此而政治紊亂,引起黃巾的造反,因黃巾的造反,而引起劉備和孫堅的起兵。又因靈帝死後,少帝即位,國舅何進要誅戮宦官,而引起董卓的進京。因董卓的進京,而引起廢立之事。又因此而引起袁紹、曹操等紛紛起兵討卓。天下就從此分裂了。然則後漢的亂源,最大的便是十常侍,這還是人謀之不臧。做《三國演義》的人,說什麼“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好像有什麼定數似的,恐怕未必其然了。然則宦官究竟是怎樣一種人呢?曆來讀史的人,怕知道宦官之為害者多,知道宦官的來源者少。我不妨借此機會,和諸君談談。

所謂宦者,大家都知道是曾經閹割的人。近代的俗語,亦稱為太監。那是因為在明朝,他們所做的官,有二十四個,都稱為某某監之故,這是不難解的。然則何以又稱為宦者呢?在後漢時代,這一種人,威權很大,敗壞政治很利害,所以做《後漢書》的人特地替這一班人做了一篇傳,名為《宦者列傳》,《宦者列傳序》裏說:“中興之初,宦者悉用閹人。”這句話,和我們通常的見解有些不符。通常的見解,都以為宦官就是閹人,現在卻說光武中興之後,宦官才全用閹人,那麼,自此以前,宦官就並非閹人了。所以有人疑心這“宦”字是錯的,說當作“內”字。然而他這句話,實在自已是錯的。

宦字的意思,本來並非指閹割。而宦官二字,亦本非指閹割的人所做的官。我們所謂五經,中間有一部喚做《禮記》。《禮記》的第一篇是《曲禮》,《曲禮》裏有一句道:“宦學事師,非禮不親”,學就是進學校,宦是什麼呢?須知道古代所謂學校,和現代全然不同。現代的學校,必須要傳授些知識技能,古代的學校則全無此事。古代的學校亦分為大學小學,所謂小學,隻是教授一些傳統的做人道理以及日常生活間的禮節,如灑掃應對進退之類。又或極粗淺的常識,如數目字和東西南北等名稱之類。根本說不上知識,更無實際應用的技能。至於大學,其中頗有些高深的哲學,然而宗教的意味是很濃厚的。

《禮記》裏又有一篇,喚做《文王世子》。《文王世子》說:當時大學中所教的,是詩、書、禮、樂。這並不是現在的《詩經》《書經》《禮記》等等。須知古代的人研究學問的很少。而古人的迷信,卻較後世人為深。當時的人對於一切問題的解釋,都含有迷信的意味。所以在後世,學術和宗教是分離的,在古代則是合一的。所以古代的學問隻存於教會之中,而教育權也操在教會手裏。古代教會中非無較高深的學問,然總不能全脫離宗教的意味。至於實用的知識技能,則是他們所看輕的,學校裏並不傳授。所謂詩、書、禮、樂:禮即宗教中所行的禮,樂即宗教中所用的樂,詩就是樂的歌辭,書大約是宗教中的記錄。在古代,曆史和宗教中的經典,也是分不開的。印度和西藏都是如此。古代學校中有所謂養老之禮,其儀式非常隆重。天子對於所養的老人,要自己割好了肉,捧著醬送去請他吃。吃了,還要自己斟酒,給他漱口。就因為他是一個宗教中的長老,與不帶迷信色彩的師長不同。

《禮記》上還有一篇,喚做《王製》。《王製》裏有一句說:“出征執有罪,反釋奠於學。”釋奠是一種祭祀之名。發兵出去,打了勝仗,回來卻在學校裏去舉行祭禮,就可見古代學校不是一個學術機關,而其宗教意味極為濃厚了。古書上說學校製度的地方很多,不能全說他是子虛烏有,然而從沒見古書上記載一個人在學校裏學到了什麼知識技能,就是為此。然則古人沒有應用的知識技能麼?不然。我們知道:所謂三代之世,已有較高度的文明,其時有許多事情,已非有專門知識技能不能辦,就是現在所傳的幾部先秦子書,其中包含專門的知識技能也頗多,不能說全是後人偽造的。然則古人的知識技能,從哪裏來的呢?這就是從宦之中得來。古人解釋宦字,有的說是學,有的說是仕,的確,這二者就是一事。因為在古代,有些專門的知識技能,就是在辦理那件事的機關裏,且辦事且學習而得的。從其辦事的一方麵說,就是仕。從其學習的一方麵說,就是學。讀者諸君,總還有讀過《論語》的,《論語》的《先進篇》有一段,說:“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路再魯莽些,也不會主張人不學就可以辦事。子路隻是看重且辦事且練習,而反對不能直接應用的知識,和現在的人看重應用技術,而藐視高深學理一般。就是重視宦而輕視學。漢時皇室的藏書,由劉向和他的兒子劉歆編成一部書目,謂之《七略》。班固《漢書》的《藝文誌》,大部分就是鈔錄他的。他對於每一類的書,都有推論這種學問從何發源及其得失的話。其論先秦諸子之學,都以為是出於一種官署,就是為此。然則宦就是在機關中學習做公務員。公務員中,自然有出類拔萃,有學術思想的,就根據經驗,漸漸的成立一種學術了。話越說越遠了,這和後世所謂太監者何幹呢?不錯,聽我道來。剛才所說的,隻是宦的正格。譬如現在機關中正式辦理公務的公務員。現在機關中不有名為公務員,而實在無事可辦;或者隻是替長官辦理私事的麼?在古代亦何嚐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