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三國誌》說,諸葛亮病危的時候,和楊儀、費禕、薑維三個人密定了退兵的計畫。這一次出兵,魏延本來是先鋒,這時候卻將他改作斷後,而令薑維次之。魏延如不聽命令,大軍就徑行開拔。諸葛亮死後,楊儀秘不發喪,派費禕去探問魏延的意思。魏延說:“丞相雖死,我自活著在這裏。相府裏親近的人和官屬,自可將護他的棺柩回去安葬,我自當帶兵擊賊。如何因一個人死,廢掉天下的大事呢?況且魏延是什麼人,要聽楊儀的命令,替他做斷後將?”就和費禕同擬一個計畫,哪一部分的兵該退回去,哪一部分的兵該留下來,要費禕和他連名,把這命令傳給各將領。費禕騙他道:“楊儀是文官,不會部署軍事,他決不會違反你的意思的,不如讓我回去,再和他商量商量。”就騎著馬快跑而去。費禕去後,魏延懊悔不該放他,再派人去追,已經來不及了。魏延派人去探看,楊儀等已經整軍待發,打算把魏延一枝兵留下來。魏延大怒,趁他們沒有動兵,便帶兵先發。
楊儀等亦伐木開路,晝夜兼程,緊跟在他的後麵。魏延的兵先到,據住了南穀口,派兵去攻擊楊儀。楊儀派何平去抵敵。何平罵魏延先發的兵道:“丞相死得沒幾時,你們何敢如此?”魏延的兵知道其曲在延,都不聽他的命令。散掉了。魏延隻和他的兒子和還有幾個人逃回漢中去。楊儀派馬岱帶兵去將他追斬了。這一段事情,一看而知其不是實在。據注引《魏略》說:則諸葛亮病重的時候,是派魏延代理自己的職務,秘喪而歸的。楊儀和魏延素來不睦,就揚言魏延要投降敵國,帶著手下的人去攻魏延。魏延因出其不意,無從抵當,隻得帶著兵逃走,就給楊儀追殺了。這話也不是事實。諸葛亮在病危之時,豫定退軍計畫,這一個命令,總是要傳給全軍的,豈有和楊儀、費禕、薑維私相計議,置先鋒軍於不顧之理?這豈像諸葛亮做的事情?若說諸葛亮的職務實係命魏延代理,則全軍都在魏延統率之下,楊儀是文官,手下沒有軍隊的,帶著什麼人去攻魏延?若說運動諸將,同反魏延,怕沒有這樣容易的事?況且據《三國誌》說:當時魏延表奏楊儀造反,楊儀也表奏魏延造反,顯然成了個兩軍對壘的形勢,並不是從一軍之中突然分裂戰鬥起來的。然魏延是個名將,果使有了準備,派兵去攻楊儀,也斷沒有給何平一罵就罵散了的情理。
所以兩種說法都不是事實。這件事情的真相,依我推測,是這樣的:諸葛亮病危時,並沒有能夠豫定退兵的計畫就死了。他死後,楊儀等密定了一個退兵的計畫,怕魏延不聽,派費禕去探問。魏延果然不肯聽他們的部署,要自己另定一個計畫,和費禕連名行下去。費禕哄騙他逃了回來。知道無可疏通,就把他置諸不顧,打算將餘軍徑行開拔。這個消息又被魏延打聽到了,乃趁他們沒有開拔之前,先行開拔,把南穀口據住了。至此,兩軍遂不得不正式交戰。魏延雖然勇猛,然所統率的,隻有他的直屬部隊,就是做先鋒軍的,楊儀在諸葛亮幕府裏,全軍都在他調度之下,眾寡不敵,所以魏延就給他打敗了。至於說魏延的軍隊,給何平一罵就罵散了,不曾有劇烈的戰鬥,乃因內訌並非美事,所以又有些諱飾。這件事情的真相,似乎大略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