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史事是大家都知道的,本來用不著我來講。我現在所要講的,隻是向來大家弄錯之處,我想要來矯正矯正而已。既然如此,我就還要想替一個人辯誣,那就是魏延。
魏延本來是以部曲隨先主入蜀的。因屢有戰功,升遷到牙門將軍。先主既得漢中之後,還治成都,要拔擢出一個人來鎮守漢中,當時大家都以為要用張飛,張飛也以此自許,而先主竟破格擢用了魏延。關羽、張飛是先主手下資格最老的兩員猛將,當時敵國的人亦都稱他為萬人敵的。先主從起兵以來,不分兵則已,要分兵,關羽總是獨當一麵的,第十二回中業經講過了。此時關羽正在鎮守荊州,再要找一個獨當一麵的人,以資格論,自然是張飛了。再次之則趙雲,隨先主亦頗久。爭漢中之時,趙雲亦頗有戰功,先主稱他“一身都是膽”的。然而這時候要鎮守漢中,先主卻破格擢用了魏延,這就可見得魏延的才略。關羽、張飛都是長於戰鬥的。關羽攻曹仁,雖然終於失敗,乃因受了孫曹兩麵的夾攻,而又外無救援之故。當時那種淩厲無前的氣概,使曹操方麵十分吃緊,那也不是容易的罷?當曹操平張魯之後,張郃的兵,業已攻入巴中。使巴中而竟為曹兵所占據,強敵即逼近西川,蜀漢的形勢,此時實亦萬分吃緊,而張飛竟能夠把張郃打退,這一場功勞,也不能算小罷?然則在當時,關羽、張飛所以威名播於敵國,易世之後,還有人稱道弗衰,也不是偶然的。然而先主對於鎮守漢中之任,竟不用張飛而用魏延,則魏延的將略,似乎還在關張之上。大概關、張的將才,是偏於戰鬥,而魏延則要長於謀略些罷?然則鎮守荊州的,假使是魏延,或者不如關羽之以過剛而折,而半個荊州,也就不至於失陷了。這雖然是揣測之辭,似乎也有可能性。
魏延的謀略,從一件事情上可以見得。據《三國誌注》引《魏略》說:諸葛亮出兵伐魏時,和手下的人謀議。魏延獻計說:“魏國的安西將軍關中都督夏侯楙,是曹操的小女婿,既無智謀,又無勇氣。你隻要給我精兵五千,直指長安,他聽得我去,一定要逃走的。他走後,長安就隻剩些文官了。魏國東方的救兵要合攏來,還得二十多日,你的大兵也好到了。如此則鹹陽以西一舉可定了。”案諸葛亮第一次伐魏,在魏明帝太和二年。這一次,魏國見蜀國久不出兵,以為他無力北伐,毫無豫備。所以諸葛亮出兵,甚為得手。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望風迎降。隻因馬謖失機,以致前功盡棄。以後出兵,雖然累戰克捷,然魏國亦已有了豫備,要大得誌就難了。所以太和二年這一役,亦是魏蜀強弱的一個關鍵。據《三國誌·夏侯惇傳》注引《魏略》,夏侯楙免去安西將軍關中都督之職,就是在這一年的,然則魏延的獻計,亦就是這一年的事,儻使諸葛亮采用魏延之計,則魏延做了先鋒。馬謖亦是奇才,我們不能以成敗論人,但謀略雖好,戰鬥的經驗或者要缺乏些,所以不免有失,用魏延則無此弊,然則使諸葛亮采用魏延之計,看似冒險,或者轉無馬謖的失著,亦未可知。所以諸葛亮不用魏延之計,實在是可惜的,而魏延的將略,亦就因此可見了。
然諸葛亮雖不用魏延之計,而其軍隊精練,一切都依著法度,亦自有其不可及之處。他第一次雖然失敗,以後又屢次出兵。魏朝嚐派司馬懿去抵禦他。司馬懿的用兵,亦有相當能力。他生平除掉和諸葛亮對壘之外,也總是勝利的。獨至對於諸葛亮,則僅僅乎足以自守。這句話,是見在《三國誌·諸葛亮傳》注所引吳人張儼所著的《默記》裏麵。第三國人的話,比較要公平些。於此可見《三國誌》裏載諸葛亮伐魏之事,總不勝利,《晉書·本紀》裏更說他每戰輒敗;隻因《三國誌》為晉人所著,《晉書》所根據的,也是晉朝人的史料,不足憑信罷了。諸葛亮每次出兵,都因糧運不繼,不能持久,乃製造了木牛流馬以運糧,又分兵屯田,為久駐之計。蜀漢後主的十一年,即魏明帝的八年,他屯田的兵,已經雜居渭水沿岸,逼近長安了。不幸患病身死,從此以後,蜀漢就更無力進取中原了。這固然不僅是軍事一方麵的問題,然而當時蜀漢的軍隊起了內訌,以致魏延身死,亦不能說不是一個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