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六 薑維和鍾會(2 / 2)

鍾會和薑維,很為要好。《三國誌·薑維傳》說他們“出則同輿,坐則同席”。鄧艾被擒之後,鍾會到了成都,所有伐蜀之兵,都在他一個人統率之下了。《三國誌·鍾會傳》說:他這時候就有了反心。要叫薑維等帶著蜀兵出斜穀,而自己帶著大兵跟隨其後。這時關中一方麵,是沒有阻礙的,可以唾手而得長安。既入長安,從渭水及黃河順流而下,五天可到孟津,和騎兵在洛陽相會,一舉而大事可定了。忽然得到一封司馬昭的信,說“怕鄧艾不肯就征,已派賈充帶了一萬名兵進駐樂城,我自己帶著十萬兵駐紮在長安。相見在近,不再多說了”。鍾會得書大驚。對親近的人說道:“隻取鄧艾,司馬昭知道我辦得了的。現在自帶大兵前來,一定是疑心我了。這事非速發不可。”恰好這時候郭太後死了,鍾會就詐傳太後的遺詔,叫他起兵討滅司馬昭。召集北來諸將領,都把他們關閉在官署中,把城門宮門都關閉起來,要想都殺掉他們,還猶豫未能決斷。他的帳下督丘建,本來是護軍胡烈所薦的。看見胡烈獨坐得可憐,替他請求鍾會,許放他一個親兵進來,傳遞飲食。鍾會允許了。其餘諸將領,也援例各放了一個人進來。胡烈對他的親兵說,又寫封信給他的兒子,說鍾會要殺盡北兵。如此一傳二,二傳三,北來的兵都知道了,就同時並起攻城。被看守的人也都從屋上爬出去,各人回到自己的軍隊裏,同時進攻。薑維和鍾會手下的少數人,如何抵敵?就都給他們殺掉了。鄧艾手下的將,聽得鍾會死了,追上去打破檻車,把鄧艾放了出來。衛瓘一想不好,我是捉拿鄧艾的人,放了他出來,他要報仇怎樣?又派兵追上鄧艾,把他殺死了。征西的三員大將,就是這樣了結。

鍾會為什麼要造反呢?他是司馬師、司馬昭的心腹,人家稱他為張子房的。司馬師打破毌丘儉,司馬昭打破諸葛誕,他的計謀很多。伐蜀的三路兵,鄧艾是安西將軍都督隴右諸軍事,諸葛緒是雍州刺史,都是久在西方,和蜀國相持的,隻有鍾會是司馬昭的心腹,所以大兵都在他的手裏。這時候的司馬氏,是不容易推翻的,他豈有不知之理?況且他也向來是個文臣,如何會忽有野心,想要推翻司馬昭呢?我們看這個,就知他一定有大不得已的苦衷。原來他是鍾繇的小兒子,鍾繇是替魏武帝鎮守關中的。當漢獻帝之世,關中反側的人很多,涼州還有馬超、韓遂,魏武帝能夠專心平定東方,不以西顧為憂的,都是得他的力量。所以鍾繇可以說受魏朝的恩典很深。鍾會是個文人,很有學問的,不是什麼不知義理的武人,他要盡忠於魏朝,是極合情理的。所以鍾會可說和王淩、毌丘儉、諸葛誕一樣,都是魏朝的忠臣,並不是自己有什麼野心。而他的謀略,遠在這三人之上,亦且兵權在手,設使沒有北兵的叛變,竟從長安而下,直指洛陽,這時候司馬氏的大勢如何,倒是很可擔憂的了。

至於薑維,則又另有薑維的心理。《三國誌·薑維傳》注引《華陽國誌》說:薑維勸鍾會盡殺北來諸將,要等諸將已死之後,再行殺掉鍾會,盡數殺掉北兵,然後恢複蜀國。他曾經寫一封秘密信給後主,說:“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複安,日月幽而複明。”又引孫盛的《晉陽秋》,說他到蜀中時,蜀中父老還說及此事。孫盛的入川,在晉穆帝永和三年,已在蜀漢滅亡之後八十四年了。蜀中父老的傳說,固然未必盡實。譬如薑維在當時,能否和後主秘密通信?後主這種人,秘密通信給他何用?隻有泄漏事機而已。隻這一點,便有可疑。然而情節雖或不盡符合,薑維有這一番謀畫,是理有可信的。因為他決不是輕易降敵的人。而在當時,假使鍾會不被北兵所殺,而能盡殺北來諸將,把一部分軍隊交給薑維,薑維反攻鍾會,也很有可能的。注《三國誌》的裴鬆之,就是這樣說。薑維是天水郡冀縣人,冀縣是甘肅的甘穀縣。涼州地方,是被曹操平定較晚的。薑維是諸葛亮第一次伐魏時,詣諸葛亮投降的。他本是天水郡的參軍,所以要投降,據《三國誌》說:是因天水太守疑心他要反叛之故。薑維決不是輕易降敵的人,太守疑心他,他未必無法自明,就要真個降敵。薑維降蜀之後,諸葛亮寫信給蔣琬等說他心存漢室,可見薑維本來是要效忠於漢而反魏的,太守疑心他,並沒有錯。鍾會的效忠於魏,薑維的效忠於漢,又可稱封建道德之下的兩個烈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