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德三年(公元666年)正月初一,高宗主持了祭天大典,親祀昊天大帝,以高祖、太宗配享。當日事畢登山,次日封玉冊於登封壇。初三,在社首山祭祀地神。武則天和越國太妃在社首山主持了祭地皇典禮。高宗初獻完畢,執事人等退下,由宦官執著帷幕,武則天率內外命婦上山登壇亞獻,越國太妃終獻。史官說武則天率六宮登山行禮時,歌舞者皆用宮人,帷帳皆錦繡為之,帷幕多以錦繡做成,五彩繽紛。第四天,高宗登上朝覲壇,接受朝賀。文武百官、中外使臣奉獻賀禮,儀式如同正月初一的節禮那樣隆重。皇帝又宣布大赦天下,改麟德三年為乾封年號,並給文武三品以上官員賜爵一等,四品以下加一階。
為了慶祝改帝名、換裝和大赦,高宗、武則天舉行了隆重的國宴,以招待換上了新式官服的文武大臣們。高宗和武則天登上了含元殿東邊的翔鶯閣,頻頻勸百官舉杯。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泰山封禪後,朝廷麵臨的最大任務就是對高麗的戰爭。當年四月,高宗一行回到京師,五月,高麗內部矛盾爆發,失利的一方向唐朝求援。六月,朝廷派左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出兵遼東。十二月,又派老將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全權指揮對高麗的戰爭。
由於戰爭的需要,宰相班子也頻繁調整,武則天似乎絲毫插不進手。封禪大赦令中規定,被判為長流的罪人不在赦免之列,不得放還。李義府正是長流的罪犯,得知這個詔令之後,他一氣之下,憂憤而死,這使擔心他再度入朝掌權的朝士們大大鬆了口氣。武則天對此也無可奈何。這一年,隨著幾位老宰相的辭職和病故,具有軍事才能的劉仁軌被提拔為宰相,任右相(中書令)。劉仁軌曾經在顯慶元年(公元656年)擔任給事中時,負責審查幫助李義府枉法占有囚婦的畢正義,得罪了李義府,被貶出去擔任青州刺史。顯慶五年征遼東時,他以青州刺史監統水軍,李義府強令他逆風浮海運糧,結果翻船。李義府派人審查,並對高宗說:“不斬劉仁軌,無以謝百姓!”當時有人替他說了句公道話,他才免於一死,以白衣平民的身份從軍立功贖罪。封禪泰山時,劉仁軌帶領新羅、百濟、耽羅、倭國等東方四國的酋長前往赴會,高宗大喜,提拔他為大司憲(禦史大夫)。高麗戰事後,高宗便提拔他為宰相。
戰爭未在短期內結束,以後的幾年中武將在統治核心中占優勢地位。鹹亨年間(公元670年—673年)的宰相主要有由兵部尚書入相的侍中薑恪、屢建戰功的劉仁軌和癡於丹青的閻立本等人,還有戴至德、張文璀、郝處俊、李敬玄等人。後幾人都有一定的資曆和聲望,非武則天所能左右。例如張文瓘以敢於進諫著稱,他性格嚴正,諸司奏議,多所糾駁,深得高宗的信任。趙仁本也是敢於拒絕許敬宗請托的人。
鹹亨三年(公元672年)二月,薑恪在鎮守河西的職位上去世,從高麗前線回來後已因病退休的劉仁軌被召回,征拜為太子左庶子向中書門下三品,成為對戰爭國策起主導作用的宰相。武將在朝廷中占優勢,導致了文士出身的大臣力量有所削弱,這對武則天是很不利的。畢竟武則天在戰爭事務和軍人集團中插不進手。而武則天的盟友李勣和許敬宗分別在公元669年和公元672年去世,這更使武則天處於不利的局麵。
武則天要擺脫宰相,除了安插自己的親信、建立第三權力中心等策略外,就必須在政治體製上做一些變革,通過調整製度來達到控製人事的目的。那麼,政治製度為什麼限製了武則天獨攬大權呢?
根據唐朝的製度,各類奏事的表狀和以皇帝名義簽發的詔敕,都要經過門下和中書兩省的傳遞、起草、審查、署名,宰相對重大事件有至關重要的發言權。兩省辦公的衙署位於宮禁之內,離皇帝很近,形成了對皇權行使過程中的有效監督。而現在,也就成了對武則天插手朝政最大的製度上的障礙,武則天要想辦法改變這種狀況。於是,發生了龍朔三年四月的移宮事件。
此前的政治中樞在大內,即由隋朝大興殿改名而來的太極殿,為皇帝起居、上朝和百官辦公之所,中書、門下兩省決策機關居於禁內。武則天為了擺脫兩省官員及宰相的幹預和控製,決定將權力中心遷出去。她看中了太宗為太上皇李淵修建避暑用的大明宮。龍朔二年(公元662年),武則天以高宗患有風濕病,而太極殿又低窪陰濕為由,下令修葺大明宮,並改名為蓬萊宮。龍朔三年四月,諸門、殿、亭全部完工,高宗的寶座、儀仗、禮器全部移至蓬萊宮的含元殿。四月二十五日,高宗正式在蓬萊宮內衙正殿——紫庭殿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