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一生中子宮有何生理變化?
女性胎兒離開母體後,子宮和子宮黏膜有一定程度的發育,幼年期早期,子宮位於腹腔內,接近骨盆上緣,子宮體積很小,子宮頸較長約占子宮全長的2/3,子宮的肌層也很薄,其整體仍處於幼稚狀態;7歲以後,子宮逐步向骨盆下降。從青春期開始,子宮體明顯增大,由於卵巢的發育,產生性激素,使子宮內膜發生周期性變化,這種變化表現為周期性的子宮黏膜的脫落與修複,於是月經開始來潮。到了性成熟期,也就是女性18歲以後,子宮發育成熟,外形如倒梨形,上部較寬為宮體,下部狹窄呈圓柱形為子宮頸,宮體與宮頸的比例為2:1,子宮肌層也明顯增厚,最厚約0.8厘米。妊娠期間,宮頸血管增多,充血變軟呈紫藍色;腺體分泌增加,甚至黏稠的分泌物充滿宮頸管,堵塞宮頸口,成為防止細菌侵入宮腔的一道屏障。妊娠以後,子宮隨著胎兒的生長發育而逐漸增大,子宮內血管增多。擴大後的子宮變軟,子宮似圓球形並有囊性感;妊娠3個月後子宮又變為橢圓形,同時肌層也明顯增厚,重量也明顯增加,足月妊娠子宮的重量為非妊娠子宮的20~25倍(正常子宮約40克)。分娩後子宮驟然縮小,6-8周後子宮恢複到正常大小,子宮頸也由產前的充血、水腫,逐漸恢複原形。初產婦的宮頸外口失去原形而變為橫裂形。進入更年期後,突出表現為月經的紊亂,經常閉經,最後絕經,絕經期子宮和子宮頸萎縮,這時子宮內膜也再不會發生周期性變化,因此月經也就停止了。
卵巢有哪些功能?卵巢機能受哪些因素影響?
卵巢是女性的性腺,它能產生卵細胞和分泌性激素,因此具有生殖和內分泌功能。①生殖功能:生育年齡婦女除妊娠和哺乳期外,卵巢每個月發生1次周期性變化並排出卵細胞,排卵多在月經周期第14~16天。卵細胞是由卵巢內卵泡分泌排出的,在數個卵泡的發育中,發育成熟的一般隻有1個,因此每個月隻有1個卵子成熟。排卵後卵子存活數小時,此時,卵子如進人輸卵管並遇到精子即受精成為孕卵(受精卵)。②內分泌功能:在卵巢的周期性變化中還同時伴有3種性激素的分泌,即雌激素、孕激素和極少量的雄激素,它們對機體有著重要的作用。
卵巢作為女性的性腺,其功能的正常發揮,受大腦皮質、下丘腦和垂體影響。我們知道,腺垂體分泌兩種影響卵巢功能的激素,一種稱促卵泡成熟激素,另一種稱黃體生成激素,前者的主要作用是促進卵泡的發育成熟,後者的主要作用是促進排卵。下丘腦含有各種內分泌腺的釋放因子,調節垂體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不過,卵巢功能的反饋作用,也對大腦皮質、下丘腦和垂體產生一定的影響。由此看來,當機體的內外環境發生變化,使大腦皮質、下丘腦、垂體和卵巢間任何一個環節發生障礙,均可導致卵巢功能的紊亂。
輸卵管有什麼功能?
輸卵管由內向外分為4個部分,即間質部、峽部、壺腹部和漏鬥部。在輸卵管管壁上有平滑肌和纖毛細胞,平滑肌的收縮能引起輸卵管由遠端向近端蠕動,纖毛細胞的纖毛也是從外向子宮方向擺動,這些結構決定了它的功能,即吸取由卵巢排出的卵子,使它有機會受精,並把它輸送到子宮腔裏,種植在子宮內膜上,發育成胚胎。√骨盆是如何組成的?女性骨盆內有哪些髒器?
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和左右兩塊髖骨組成的。在4塊骨骼之間有堅強的關節,並有韌帶或軟骨相連接。其中髖骨又由髂骨、坐骨和恥骨融合而成,而髖骨的前方在恥骨之間由軟骨相連,稱為恥骨聯合,分娩時恥骨聯合稍能鬆動,為胎兒娩出提供了條件;骶骨由5塊骶椎融合而成,尾骨包括4-5塊尾椎,骶椎和尾骨借韌帶連接成骶尾關節,此關節活動性很大,在分娩時尾骨可以向後移動使骨盆出口的前後距離增加,有利於胎兒的自然分娩;在兩髖骨與骶骨的耳狀麵之間形成骶髂關節,此關節活動範圍甚小。骨盆各部之間有兩對堅實的韌帶,一是連接骶尾骨與坐骨結節之間的骶結節韌帶;另一個是連接骶尾骨與坐骨棘之間的骶棘韌帶。這4塊骨骼,通過韌帶、軟骨和關節連接在一起,便組成了骨盆。
女性骨盆是容納女性內生殖器--子宮、輸卵管和卵巢的所在地,同時也是儲存尿液器官--膀胱的居住場所。這些器官在骨盆內的排列順序是:骨盆內前方為膀胱和尿道,中部為卵巢、輸卵管、子宮和陰道,後方為直腸。骨盆的堅實結構,對這些髒器起到了保護作用。, 女嬰出生後有哪些特征?
一個出生不久的女嬰,除身體各個方麵發育還不完全、器官功能尚不完善等和男孩一樣外,又具有自己一些特征。首先表現在外生殖器上,整個外陰呈圓形,大陰唇隆起,小陰唇與成人相比則相對較大且肥厚,陰蒂的發育也不成比例的增大,外陰及陰道組織較為腫脹。在內生殖器方麵,陰道是一個狹長的管道,陰道上皮有若幹層細胞排列,幾個星期後,陰道上皮細胞即變薄。子宮很小,宮體占1/3,宮頸占2/3,子宮的肌層也很薄。輸卵管彎曲,而且很細,肌層很薄。卵巢細長,在闊韌帶的背麵,呈粉紅略帶白色,表麵光滑。子宮、輸卵管和卵巢的位置都在腹腔內,隻有到了10歲左右才開始降入骨盆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