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冰牛奶喝得太快容易拉肚子?
放在冰箱中冷藏的鮮奶,喝起來冰涼解渴又有營養,很多人都愛喝,但是卻有人一喝就拉肚子或是引起胃酸過多而不斷呃逆。有這種現象的人,除了個別人天生缺乏消化奶蛋白的酶以外,大部分是因為牛奶太冰冷又喝得太快,胃酸分泌過多,牛奶會凝聚成較大的塊狀,不易消化所致。腸胃功能較弱,喝了冰牛奶後就會在胃中發酵而產生下痢現象。隻要在喝冰牛奶的時候一口一口地慢慢喝,讓牛奶在口中和唾液充分混合,並使溫度升高一些後再吞下去,就不會拉肚子了。如果這麼做以後,下痢症狀並未改善,你可能就是天生缺乏消化奶蛋白的酶,最好改喝專為這種體質調配的牛奶,而且以熱飲為佳。
為什麼喝牛奶加糖不會破壞鈣質?
牛奶是鈣質的最佳來源,每天隻要喝兩杯牛奶,這一天所需的鈣質就夠了。不過有的人不敢喝牛奶,認為一點味道也沒有,喝起來有點反胃,想加糖又怕破壞其中的鈣質,所以幹脆放棄。事實上,糖並不會破壞鈣質的吸收,即使攝取大量的糖,也隻是破壞蛋白質、脂肪和糖類的平衡而已,和鈣完全無關。更何況有誰會在牛奶中加入大量的糖呢?如果不敢喝純牛奶或鮮牛奶,適當加一些糖來調味並不會影響鈣質的吸收和代謝,這一點可以完全放心。
為什麼說人造奶油無法預防動脈硬化?
人造奶油是由植物油提煉而成的,所以大部分人都以為它含有不飽和脂肪酸,比含有飽和脂肪酸的動物奶油好多了,吃了不會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所以可以預防動脈硬化。事實上這是錯誤的。雖然人造奶油是由植物油製成的,但是在常溫下呈液狀的植物油,在製造奶油的過程中已與氧完全結合,才呈現出固態的奶油狀,此時的脂肪已成為飽和脂肪,和動物脂肪沒什麼兩樣,還含有膽固醇,當然無法預防動脈硬化。所以平常在用奶油抹麵包時不要塗得太厚,以免在不知不覺中攝取了太多的飽和脂肪,影響身體健康。
為什麼不宜食用反潮變硬的奶粉?
奶粉本應具有鮮乳的優良風味,如在較高的溫度下存放,很快就會引起顏色變褐,漸失去原有的風味,同時發出一種陳腐的氣味,並且溶解度下降,蛋白質生理價值及消化性也大為降低,細菌容易繁殖,而使奶粉變質。
奶粉開罐、拆袋後很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水分。一旦奶粉中的乳糖吸水之後,則會使奶粉中的蛋白質粒子彼此粘結而使奶粉形成塊狀。因此,存放時應特別注意。若奶粉反潮變硬則不宜再食用。
為什麼夏季忌飲冷牛奶?
炎熱的夏天,不少人貪圖方便和涼快,喜歡喝冷牛奶,其實這樣是有害的。
牛奶營養豐富,所含的蛋白質,以酪蛋白為主,其次是乳白蛋白和乳球蛋白。由於夏季氣溫高,牛奶是細菌的良好培養基,煮沸後的牛奶降溫後數小時,就會被細菌汙染並繁殖,飲用後易引起腸道疾病。因此,夏季不宜飲冷牛奶,還是飲熱牛奶為好。因為熱牛奶不僅細菌被殺滅了,而且牛奶中的蛋白質發生變性,更有利於人體的消化吸收。
為什麼牛奶中忌加鈣粉?
牛奶中的蛋白質主要是酪蛋白、乳白蛋白和乳球蛋白,而酪蛋白的含量最多,占牛奶蛋白的83%,而酪蛋白又是由0cK一酪蛋白、K一酪蛋白、B一酪蛋白和r.酪蛋白組成的。如果喝牛奶時加入鈣粉,過多的鈣離子就會與OcK一酪蛋白和B.酪蛋白結合,使牛奶出現凝固現象。另外,鈣還會和牛奶中的其他蛋白結合產生沉澱,特另別是加熱時,這種現象更加明顯。因此,給小兒補鈣,切忌在牛奶中加鈣粉。
為什麼牛奶忌和豆漿同煮?
牛奶和豆漿都是營養價值較高的食物。有人以為,牛奶和豆漿混合煮後飲用,可以起到互補作用,提高營養價值。其實,這並不科學。因為豆漿中含有的胰蛋白酶抑製因子,能刺激胃腸和抑製胰蛋白酶的活性。這種物質需要在100qC的環境中,經數分鍾才能被破壞。否則,未經充分煮沸的豆漿,食後易使人中毒。而牛奶若在持續高溫中煮沸,則會破壞奶中的蛋白質和維生素,降低牛奶的營養價值,實際上是一種浪費。所以牛奶和豆漿不宜共煮。
為什麼飲牛奶忌同食橘子?
牛奶是一種高蛋白質食物,不僅是老幼皆宜的最佳食品,同時對慢性疾病具有補充營養和治療作用。但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人在飲牛奶後吃一些橘子。據有關試驗表明,這種飲食方法是不科學的。
因為牛奶進入胃和十二指腸後,牛奶中的蛋白質與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結合,然後進入小腸,若此時吃下橘子,會使牛奶中的蛋白質與果酸及維生素c凝固成塊,反而影響了消化吸收。二者同食後的主要表現腹脹、腹痛、腹瀉等。因此,在飲牛奶時不要同時吃橘子。
為什麼忌用牛奶送服藥品?
牛奶及奶製品中,均含有許多鈣、鐵等離子,一般每升鮮牛奶中含鈣1300毫克,鐵O.4毫克。這些離子和某些藥物(如四環素類等)能生成穩定的絡合物或難溶性的鹽,使藥物難以被胃腸道吸收,有些藥物甚至被這些離子所破壞。如果用牛奶送服這些藥物,就會大大降低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影響治療效果。所以藥品不宜用牛奶送服。食用牛奶及奶製品,應與服藥時間相隔1個半小時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