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營養保健(2)(1 / 3)

因老年人糖耐量低,胰島素調節血糖作用減弱,可多用糧食中的澱粉,少用或不用蔗糖,要多用食物纖維。

蛋白質不可減少,蛋白質熱比13%~15%,優質蛋白質應占l/2。脂肪熱比應小於20%。

老年人血漿及白細胞中維生素c隨年齡增加而減少,應增加供給量;老年女性每10年丟失鈣3%一10%,易患貧血,糖耐量降低,故鈣、鐵、鉻等元素的供給必須充足。

生物體內在進行氧化時會產生一係列自由基,能與機體內一些大分子作用,如與生物膜上的磷脂形成脂質過氧化物,可形成一種脂褐質。老年人血清中脂質過氧化物隨年齡而升高,心肌和腦中脂褐質沉著率也增高,抗自由基酶活性隨年齡而下降,可見老年人清除自由基能力降低。

適當限製能量而有充分蛋白質可抑製脂質過氧化作用。維生素A、B蘿卜素、維生素E、維生素c和硒能提高機體抗自由基作用,有利於延緩衰老並可防癌。

可能延緩老化過程的食物有大蒜、酸棗、核桃、枸杞、蜂蜜、胡蘿卜、大棗、香菇、海帶,有抗氧化降低過氧脂質作用。一怎樣吃好三頓飯?

一日三餐天天吃。但怎樣吃好三頓飯,大有學問。青少年體質下降,除了作業負擔重、體育鍛煉少等因素外,三頓飯安排欠妥也是重要原因。不少學生忽視早餐,往往吃碗稀粥或泡飯就去上學,午餐也是混一混,而晚餐卻吃得質優量足,違背了營養的攝入與消耗的平衡。應該是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

(1)早吃好:清晨,經過一夜的睡眠,體內的生理活動已把隔天的食物消化吸收殆盡,胃部空空。這時急需補充熱量。據調查,學生上午一般有五節課(包括早自修),用腦較集中。如果早晨馬馬虎虎吃一點,不到中午,饑腸轆轆,就會心慌、乏力,注意力不集中,使學習效果大大降低。因此,早飯光吃些稀飯、泡飯、醬菜等所產生的熱量是遠遠不夠的,應增加一些饅頭、大餅、油條之類。小菜盡量吃些如烤麩、腐乳、油炸花生、煮黃豆等含蛋白質較高的食品。總之,早餐的數量不要少於全天食量的l/3。

(2)午餐飽:午飯是一日中主要的一餐,俗話說:"中午飽,一天飽。"由於上午體內熱量的消耗較大,午後還要繼續學習。因此,午飯的飯量必須達到全天進食量1/3以上。為了增進食欲,可配上50~100克魚、肉、蛋等葷菜或豆製品,再添150~250克素菜,適當吃些既能耐饑又產生較高熱量的炒菜、油炸食品。但吃飽不等於暴食,一般吃到八九分就可以了。

(3)晚吃少:晚飯不必吃得過精過飽。因為晚間的活動量大為減少。睡眠時,大腦皮質處於抑製狀態,體內消化腺分泌減少,對食物的消化功能顯著減弱。有些學生為了彌補早餐、午飯營養的不足,在晚餐時大魚大肉加倍補償。這不但不會增進健康,反而影響腸胃的正常蠕動,加重心髒的負擔。一般說,晚飯應少於全天進食的l/3為宜。

吃生雞蛋究竟補不補? ,

有人認為吃生雞蛋最補身體,其實這種看法是毫無根據的。因為生雞蛋不但容易滑腸、不易消化、吸收率低,而且最易被細菌汙染,吃了容易生病。在生雞蛋蛋白中含有一種特殊蛋白質,HL{做抗生物素蛋白,能在腸道中與生物素結合而抑製其活性,可影響人體對生物素的吸收。吃多了容易引起生物素缺乏症,甚至使人精神倦怠、食欲不振、肌肉疼痛、毛發脫落、發生皮炎等等。所以雞蛋千萬不要生吃。

那麼雞蛋怎樣烹調才最有利於消化吸收呢?根據試驗,蛋花湯、蒸蛋羹、煮嫩雞蛋和炒雞蛋為最好。因為這樣烹調既消滅細菌,又能破壞抗生物素蛋白,而且蛋白加熱後已變性,結構又鬆軟,易和胃液混合,在胃中停留時間短,故較易消化。但煮老雞蛋,則因烹調時間過長,蛋白結構緊密、堅硬,不易嚼細,和胃液接觸不好,較難消化。吃多了未被消化的蛋白質,易在胃腸中產氣,易打飽嗝,出虛汗,引起頭痛、煩躁不安,所以一次不宜食人過多。煎炸雞蛋因蛋白質易遭受損失,不要煎炸得太老。

為什麼吃了不熟的豆漿會中毒?

豆漿作為我國傳統的飲料,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豆漿味甘性平,能補虛、清火、化痰、通淋,不但容易消化吸收,而且營養價值高。豆漿中蛋白質含量高,品質優良,不亞於鮮牛奶。鐵的含量更比鮮奶多得多。由於它含的脂肪大多為不飽和脂肪酸和磷脂,沒有膽固醇,所以老、中、青、幼皆宜飲用。

但是如果豆漿烹調不得法,煮得不熟,吃了容易中毒,一般食後半小時至一小時即可發病。開始可出現食道和胃有燒灼感,繼之伴有惡心、嘔吐、頭暈、頭痛及腹痛;少數病人可有腹瀉。嚴重時可引起全身虛弱、痙攣及呼吸困難等。

為什麼會發生上述中毒症狀呢?這是因為生豆漿中含有一種苷--皂素,它不但對黏膜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充血、腫脹及出血,而且它還能破壞紅細胞,故有溶血作用,但這種毒素,在高溫中即可被破壞。

所以我們煮豆漿時,一定要煮熟煮透。由於煮豆漿很容易糊底,因此開始沸騰出現泡沫時,有人往往誤認為已經煮熟了,其實剛煮開時水溫隻有80-90℃,必須繼續再煮至100℃持續數分鍾,方能將全部毒素破壞。這一點在托兒所、中小學校、醫院、集體食堂煮大量豆漿時更應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