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神經性皮炎以後,一般采取以下治療措施:
(1)查出病因,控製瘙癢,避免情緒緊張與搔抓等再刺激因素。
(2)內服羥嗪、異丙嗪等安定鎮靜藥與抗組胺藥,每次25毫克,每日3次。
(3)外用皮質類固醇激素製劑,常用的有氟輕鬆、倍他米鬆、地塞米鬆、曲安西龍霜或軟膏,每日1-2次,如用膚疾寧外貼,1~2日換1次。小範圍的粗厚病灶,如不發生在顏麵和陰部,可用30%的來蘇兒液或純苯酚快速外塗,數日1次。有幹痛時再塗點消炎軟膏。
得了疥瘡怎麼辦?
疥瘡俗稱癩疥瘡,是由疥蟲寄生於皮膚而引起的。傳播方式有直接接觸與間接接觸兩種。人與人直接接觸感染是主要的傳播方式,如同床共被等,都能引起感染。間接接觸感染是次要的傳播方式,如使用病人的內衣、內褲與被褥等。疥蟲傳播到人的皮膚表麵後,約l小時就可鑽人皮膚的淺層組織--角質層。它一邊齧食角質,一邊排糞產卵,在皮膚上形成一條條長2~3毫米,呈灰白色或正常膚色的細線,彎彎曲曲隱約可見,其末端有淡紅或鮮紅色的小疹子或小水皰,侵入的疥蟲多了,小疹子或小水皰也會很多。用消毒的針頭挑破末端,針尖上可附有一灰白色小點,此即疥蟲。
疥蟲喜歡鑽進薄而柔嫩的皮膚,如手指的兩側、指蹼、腕的屈側、腋前、肘窩、乳房下方、臍周、陰部和大腿內側等,嚴重時常泛發全身。指蹼、指的兩側,女性的乳頭和男性的龜頭、陰莖及陰囊更是疥瘡的特殊好發部位。疥瘡很癢,尤以夜間劇烈,抓破皮膚可繼發感染,引起膿皰瘡、癤、疏鬆結締組織炎、淋巴管炎等,甚至發生腎炎。
一旦確診是疥瘡,患者、家屬及其周圍的密切接觸者都應同時治療,即使當時沒有症狀,也應同時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常用藥物是硫磺軟膏(嬰幼兒用5%濃度,成人用10%~15%濃度),早晚各1次,連續用3天。如果無效,可以改換1%的六氯化苯霜(也稱疥得治或林丹霜)外用,一般隻搽1次,成人用量為15~25克,很少用第2次,如要再用,需間歇l周,以免藥物經皮膚吸收太多而引起中毒。也可外用優力膚霜,每日1次,連續2次。但這兩種藥物,嬰幼兒、兒童及孕婦都要避免使用。不論外搽哪種殺疥蟲藥,用藥前都要先用溫肥皂洗浴,揩幹後用紗布蘸藥膏稍微用力地塗擦頸部以下的皮膚。小兒的頭麵部要謹慎塗擦,有皮疹的部位要多塗擦些。用藥期間不洗澡、不換衣,可提高治療效果。最後一次擦藥後要經過12~24小時再洗澡,並換上幹淨的衣褲和被褥枕套。換下來的衣物要煮沸消毒或用開水燙泡,不宜煮沸燙泡的衣物,洗滌後需在陽光下暴曬數天。家具和床墊不必特地清洗,停用10天即可,這是因為疥蟲離開人體後一般不能存活2天以上。治療後要觀察l~2周,如無新的皮疹出現,才可認為已徹底治愈。
消滅疥瘡的關鍵是人人講衛生,發現病人要徹底治愈,以免傳播。城鄉旅社是疾病的媒介場所,必須注意被褥等物的清潔衛生。
得了風疹塊(蕁麻疹)怎麼辦?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病因很多,常見的是吃了魚、蟹、蝦、蛋、牛奶等食物或用了呋喃唑酮、青黴素、阿司匹林以及巴比妥鹽類安眠藥等藥物而引起。此外,日光照射、冷熱刺激、摩擦等物理因素或細菌感染也可引起蕁麻疹。發疹時,往往突然感到皮膚瘙癢,接著迅速形成風疹塊,醫學上稱為風團。風團看起來像蚊子叮咬後的紅塊,全身散發或局限一處,淡紅色或正常膚色,稍高起皮麵,大小形態不一,分散或融合成片。每批風團發得快,消失也快,一般經過十幾分鍾到數小時會自行消退,消失以後除偶有抓痕外,不留任何痕跡。風團常此起彼落,反複發作,一天內可以反複發生幾批,有些人在一段時期內會經常複發,遲遲不愈,有時還伴有發熱、腹痛或胸悶氣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