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風疹塊以後,首先,應找出病因,對症治療。如果長期不愈,更要仔細、耐心地尋找病因。其次,風團發作時,通常用氯苯那敏、賽庚啶、安他樂等抗組胺藥物,每日3次,每次1片。如有發熱等症狀而懷疑有膿毒血症或敗血症等嚴重感染,或伴有腹痛、氣急甚至窒息時,要立即送醫院診治。
冬天手足皸裂怎麼辦?
手足皸裂俗稱手腳發皴,是冬季常見的皮膚病。冬天,皮膚內皮脂腺和汗腺分泌活動減弱,尤其是掌踱部位的皮膚,由於沒有毛囊和皮脂腺,缺乏皮脂保護,其角質層(表皮最外麵的一層)比其他部位的皮膚要厚,手腳的機械性勞動又多,因而很容易發生皸裂。如果經常受冷風吹、肥皂洗或接觸溶解脂肪和吸水的物質,更容易使皮膚幹燥、變厚、失去韌性和彈性而發生皸裂。皸裂好發於腳跟、足外緣、指尖、指屈麵和手掌,裂口呈直線或微微彎曲,深淺不一,深時可有出血,自覺刺痛。
得了手足皸裂就應及時治療,越早治療效果越好。最好在睡前用熱水浸泡手腳後,用刀片削去過分增厚的角質層,再用15%~20%的尿素軟膏或尿素霜包紮,也可外用5%的水楊酸軟膏或lO%的白芨軟膏(白芨細粉10克加凡士林90克),中藥苦楝子肉加豬油搗爛成泥,外擦患部也有效果。如裂口有感染,要加用抗生素軟膏。
手足皸裂的預防比治療更為重要,要在皸裂尚未形成前注意皮膚的防護。寒冷季節,不要用堿性太強的肥皂洗手洗腳,也不要在合成洗滌劑中長時間浸泡,每次洗淨手腳後外搽防護油脂,保持皮膚潤滑。有些人在手足皸裂後習慣用橡皮膏外貼裂口,這樣做可防止皮膚牽拉,使裂口不再繼續擴大,但不能根治。
得了手足癬怎麼辦?
手足癬是由於致病性淺部真菌或黴菌侵犯手足皮膚的表皮層引起的。侵犯手部的叫手癬,俗稱鵝掌風;侵犯腳部的叫足癬,俗稱腳濕氣或腳氣。我國南方的氣候,尤其是濕熱的季節最適宜於真菌的生長,因此,這種天氣往往容易發病或舊病複發。本病初發時,多數人是先有足癬,通過搔抓等再傳播到手,且常常局限在一隻手上,以後又可傳到手背、足背及其他部位。急性期多為群集或散發的小水皰或痱子樣疹子,以後脫屑,呈環狀或半環狀。如在趾問,常常呈浸漬、發白、濕潤糜爛。本病奇癢難忍,很多人常用手捏腳止癢,甚至非搔破不休,因而引起繼發感染,如局部紅腫熱痛或小腿發生"流火"(淋巴管炎),或容易在生殖器兩側的大腿根部發生腫塊(淋巴結炎)等。當轉變成慢性時,皮膚幹燥、粗糙、增厚、變硬或裂開。
得了手足癬,主要是進行局部治療,常用的藥物有2%的克黴唑或美康唑霜,或1%的益康唑霜,也可用複方苯甲酸酊或軟膏外搽用或10%的冰醋酸溶液浸泡,每次15~30分鍾,每天1次,以浸泡後不痛為度。趾間皮膚如有濕潤糜爛,先用高錳酸鉀水溶液浸泡或濕敷,待幹燥後再外用上述殺真菌藥物,還可撒上殺烈癬粉。如有感染,應該首先控製感染,要及時使用抗生素,局部用五千分之一高錳
酸鉀水溶液(現配現用)浸泡或濕敷,炎症消退後,再外用抗真菌製劑。民間流傳著一種錯誤的說法,認為腳癬治不得,治好後內濕不能外泄,容易得其他疾病。其實,這完全是一種誤解。因為真菌生長的最適宜溫度是22~25℃;高溫能抑製它的生長發育,甚至使其死亡。
當機體有重病時,發熱等因素不利於真菌的生長,足癬反而減輕好轉;當熱度消退後,足癬又重新發作,這樣就誤以為足癬還是發作好,發作了不會生其他病,治好了反而要得重病。這種誤解,把事情的因果關係弄顛倒了。
得了灰指(趾)甲怎麼辦?
灰指(趾)甲醫學上稱為甲癬,大多數人是由手癬或足癬傳染而來的。經常直接用手捏腳止癢的人很容易受到傳染。指(趾)甲的前端叫遊離緣,修剪指甲都是修剪這個地方,指(趾)甲的其餘部分都嵌在周圍皮膚褶皺內,真菌就在這些部位侵入,可以侵犯一個或數個指(趾)甲,並逐步蔓延到甲的下方,使指(趾)甲變色、變形,失去光澤;有的人還可增厚、鬆脆、粗糙、不平,有的則萎縮變薄,指(趾)甲的前端蛀空與下麵組織分離,隻遺留部分或全部指
(趾)甲的外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