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並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而是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總結、搜集、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這已經是醫學史界比較公認的結論。
書籍簡史: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為我國早期臨床用藥經驗的第一次係統總結,曆代被譽為中藥學經典著作。
第三節 華佗
生卒年:145年~208年
主要貢獻:麻沸散、五禽戲
人物簡史:字元化,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尤以外科著稱。華佗生活的時代,多戰亂,水旱成災,疫病流行,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目睹這種情況,華佗十分同情受壓迫、受剝削的勞動人民。為此,他不願做官,寧願提著金箍鈴,到處奔跑,為人民解脫疾苦。
主要著作:《中藏經》、《華佗神醫秘傳》等。
第四節 葛洪
生卒年:283年~363年
人物簡史:東晉著名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出身江南士族。其祖在三國吳時,曆任禦史中丞、吏部尚書等要職,封壽縣侯。葛洪養生的原則是不傷不損。
主要著作:《肘後備急方》、《抱樸子》、《西京雜記》等。
第五節 孫思邈
生卒年:581年~682年
人物簡史:孫思邈為我國乃至世界曆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7歲時讀書,就能“日誦千言”。到了20歲,就能侃侃而談老子、莊子的學說。隋文帝讓他做國子博士,他稱病不做。唐太宗即位後,想授予他爵位,但仍被孫思邈拒絕了。孫思邈歸隱的時候,高宗又賜他良駒,就連當時的名士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等文學大家都十分尊敬他,以待師長的禮數來侍奉他。
主要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第六節 王惟一
生卒年:987年~1067年
人物簡史:著名針灸學家之一,王惟一曆任宋仁宗、宋英宗兩朝醫官,仁宗時為翰林醫官、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藥奉禦騎都尉。王惟一對針灸醫學的貢獻有三:一是考定《明堂針灸圖》與撰寫《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二為鑄造針灸銅人模型;三為刻《圖經》於石。
主要著作:《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第七節 張從正
生卒年:1156年~1228年
人物簡史:張從正,字子和,為金代四大名醫之首。幼年從父學醫,博覽醫書,深究醫理,勤奮自壢,弱冠成器;中年時代,即成一方名醫。他用藥也以寒、涼為多。他以為風寒等是天之邪氣,雨露等是地之邪氣,最容易使人染病。他行醫奔波於陳州、徐州、開封、歸德數十府、州、縣,醫疾救亡,功績卓著,深得人民敬仰。
主要著作:《儒門事親》、《心鏡別集》、《張氏經驗方》、《張子和治病撮要》。
第八節 朱丹溪
生卒年:1281年~1358年
人物簡史:朱丹溪金元四大家之一、“滋陰派”創始人。青少年時期為應科舉考試,鑽研儒家經典。他力倡“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說,申明人體陰氣、元精的重要性。他在益壽方麵亦倡導養陰益壽的學術思想,對中醫的延緩衰老學說作出了重要貢獻。
主要著作:《格致餘論》、《金匱鉤玄》。其門人整理編纂的《丹溪心法》可以體現他的醫療經驗,對後世影響較大。
第九節 忽思慧
生卒年:約為十三四世紀
人物簡史:忽思慧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營養學家,在我國食療史以至醫藥發展史上占有較為重要的地位。他長期擔任宮廷飲膳太醫,負責宮廷中的飲食調理、養生療病諸事,他十分重視食療與食補的研究與實踐,還繼承了前代著名本草著作與名醫經驗中的食療學成就,並注意汲取當時民間日常生活中的食療經驗。
主要著作:《飲膳正要》。
第十節 劉純
生卒年:明代
人物簡史:劉純為劉完素的九世孫,被明清兩朝太醫院尊為太醫保護神。曾奉旨以囚試醫,帶領醫官經過66年的努力,提出了科學的養生之道。他指出人類存在著20個生活誤區,許多習慣成自然的生活方式,就是人們發病的原因。他總結出一套預防疾病的養生十條,使得後世受益無窮。
主要著作:《短命條辨》、《雜病治例》。
第十一節 龔廷賢
生卒年:1522年~1619年
人物簡史:龔廷賢幼攻舉業,後隨父學醫。他承家學,又訪賢求師,醫名日隆。曾任太醫院吏目。
他臨床診治尊古而不拘泥,深明五髒症結之源,決生死多奇中。有一段時間,他在河南黃河流域行醫,時值開封一帶疫病流行,街頭巷尾都有病人,症狀為頭疼身痛,憎寒壯熱,頭麵頸項赤腫,咽喉腫痛,神智昏迷,俗名“大頭瘟”。時醫隻知按古法醫治,無效。龔廷賢根據病情,獨具匠心,以自己的見解,開上二聖救苦丸(牙皂、大黃)藥方,其效甚佳,醫好很多垂危病人,名噪中原,被尚書薦為太醫院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