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在初期從上到下都嚴格地遵守紀律並發揚艱苦樸素的精神,但建都天京後,卻首先從領導人開始,滋生享樂、保守思想,逐漸破壞了團結統一的局麵,導致內亂、分裂和一係列不正常事件的發生。到後來,朝綱敗壞,許多將領擁兵自重,斂財自肥,腐化墮落,甚至發生一連串叛變投敵的事件,從而瓦解了革命鬥誌,加速了革命的失敗。
太平天國用以指導革命的理論是拜上帝教,在開始時它起到過動員和組織群眾的重大作用,但領導人對自己的政治綱領的精神都認識不清,因此他們無法運用綱領解決在革命發展中不斷出現的大量新問題、新矛盾,不能及時地、適當地總結經驗,避免重犯錯誤,提高革命水平。因此,在太平天國曆史上同樣性質的錯誤經常重複發生,得不到及時糾正。尤其是到了太平天國晚期,洪秀全深深沉溺在“天父天兄”的美夢裏,失去了對現實的清醒認識,致使這個理論日益成為太平天國前進的障礙。這是太平天國的曆史悲劇,也是農民階級的曆史悲劇。
“綁架民意”者得天下
在當代社會,輿論宣傳的作用已經被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有關輿論和民意的問題,甚至形成了不同的專業來研究。在中國五千年曆史中,雖然沒有專門的“輿論學”、“傳播學”來指導那些曆史的弄潮兒,但是,有一些出色的曆史人物早已把我們今天總結出來的理論知識用以指導實踐,並且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讓我們看看他們是怎麼做的。
表演和宣傳大師劉備
蜀漢昭烈帝劉備能屈能伸且兼具表演才能,如果三國時期有奧斯卡獎,劉備毫無疑問地會得到影帝的稱號。曹操很少表演,或者說演技不佳,因此被冠上了“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不良稱號,直到近年才逐漸得以平反;而劉備則靠卓越的演技屹立於正史而不倒。巧用民心為自己造勢,是劉備的製勝法寶,下麵我們來說說劉備的幾次可以入圍奧斯卡獎項的著名表演。
◎ 入圍作品之一 ——長阪坡摔阿鬥
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曹操在消滅北方群雄之後,率五十萬大軍揮師南下荊州。此時割據荊州的劉表病逝,其子劉琮不戰而降,屯兵樊城的劉備感到形勢危急,被迫帶領不願投降的荊州官兵及百姓向荊州重鎮江陵轉移。曹操聞訊,恐劉備得江陵成為後患,令精騎五千疾追,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裏,至當陽長阪坡,兩軍遭遇。劉備倉促應戰,大敗後棄妻子倉皇出逃。而承擔護衛劉備眷屬責任的趙子龍在危難中奮不顧身地與曹兵展開了一場大戰,因救出甘夫人及幼主劉禪而聲威大震、名揚天下。地以人顯,人以地重,從此長阪坡這條高無峻拔之峰、低無隱棲之穀的山岡便成了聞名遐邇、令人神往的勝地,趙子龍單騎救主的故事也成為千古美談。
長阪坡一役為後世提供了眾多茶餘飯後的談資,其中著名的除了前麵所提到的趙子龍單騎救主的故事之外,張飛的“當陽橋吼”也相當具有傳奇色彩。
話說曹操得知劉備率領軍民每天僅行幾十裏路,便選了五千精銳騎兵,限一天一夜趕上劉備。劉備請諸葛亮去荊州,說服劉表長子劉琦領兵來救。劉備則自領軍民在當陽縣外的景山駐紮。四更時分,曹兵殺來,張飛殺開一條血路,力保劉備逃到長阪坡。
趙雲自四更時分與曹軍廝殺,出入於亂軍之中,卻尋不見劉備。後來在一斷牆枯井前,趙雲找到身負重傷的糜夫人。糜夫人要趙雲保阿鬥殺出重圍,趙雲卻執意要保護他們母子一同突圍。糜夫人怕拖累趙雲,將阿鬥放在地上,投井而死。趙雲推倒斷牆掩蓋了那口枯井,將阿鬥背在身上,拚死突圍,直到長阪坡,見張飛橫矛站在橋上,大喊:“翼德助我!”張飛立於橋上,殺退追兵,趙雲方得脫身。
曹操見張飛獨自立於橋上,身後塵土飛揚,疑是孔明之計,不敢近前。便對部將說:“以前曾聽關羽說過,張飛從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級,就如同探囊取物般容易,今日相逢,不可輕敵。”張飛與曹軍對峙,雙方打的是一場心理戰。突然,張飛一聲大喝:“吾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橋應聲而斷,嚇得曹操部將夏侯傑肝膽俱裂,墮馬而亡;驚得曹軍人仰馬翻,曹軍因此軍心大亂。而曹操生性多疑,見此情景,又恐張飛身後有埋伏,下令撤退。
突圍後的趙雲見到劉備,雙手遞上阿鬥,講述了混戰之中糜夫人投井自殺的事情。見到自己的兒子安然無恙,劉備心中自然是喜不自禁,但是不要忘記劉備的影帝身份,在這個情景下,劉備進行了他一生之中最為精彩的一次表演,這就是著名的“長阪坡摔阿鬥”。劉備從趙雲手中接過阿鬥,並沒有表現得萬分激動,而是把阿鬥順勢一扔,說:“為這小子,幾乎折了我一員大將!”趙雲大為感動,哭著拜倒說:“趙雲萬死,難報主公知遇之恩。”劉備的演技雖然高超,但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後世的百姓都看出了劉備假摔阿鬥,真買人心的伎倆,“劉備摔阿鬥——收買人心”的歇後語也就應運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