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曆史中的善惡——君子與小人的舞台(4)(1 / 3)

在秦檜當權時期,堅持抗金、主持正義的人們所受的誣陷、迫害是難以平反的。推翻他,當時還沒有成熟的條件;罷免他,宋金盟約規定,不許輕易撤換宰相。朝野上下對秦檜憤恨至極,這就必然會有英雄好漢鋌而走險。紹興二十年(公元1150年)正月的一天,一位叫施全的殿前軍人,提著斬馬刀攔在望仙橋下,暗中等待秦檜上朝,他見秦檜就舉刀砍去,結果砍斷了一根橋柱,沒有傷及秦檜,施全最終被捕殺於市。行刺的做法雖不可取,但這充分表明了人民群眾憎恨奸相的程度和對他進行懲處的願望。

南宋時,人們聽到嶽飛被害的消息,“天下冤之,聞者流涕”。下至三尺孩童,都怨恨秦檜。群眾用麵粉捏成秦檜的形象,放到油鍋中煎炸,後來人們簡化製作過程,隻留得兩條長腿,變成現在油條的樣子。幾百年來,人們一直叫它“油炸檜”。元朝時,人們在秦檜墓前便溺,稱他的墳是“遺臭塚”。一首打油詩中說:“太師墳上土,遺臭遍天涯。”明朝時,有人在嶽飛墓前植檜樹,舉刀一劈為二,號稱“分屍檜”;又鑄秦檜、王氏、張俊、萬俟炆四人跪像於嶽飛墓前。清朝時,某劇場演秦檜害嶽飛的戲演得逼真,觀眾同情嶽飛,有人竟跳上戲台將飾演秦檜的演員打倒。

秦檜兩次竊據相位,達19年之久。他勾結趙構,包藏禍心,與金和議,屈膝投降,誤國害民,敗壞倫理。一時忠臣良將,誅鋤殆盡,無恥之徒則受到秦檜擢用。秦檜操縱權柄,遍布特務,小有議論,即遭捕殺。他暗中偵察皇帝的動靜,南宋軍政,由他一人說了算。秦檜死後,趙構說,我不用在膝褲中藏匕首了。趙構甚至說,他對秦檜經曆了“初奇檜,繼惡檜,後愛檜,晚複畏檜”的心理過程。

總之,圍繞宋金和戰問題,秦檜充分暴露了投降派罪魁、女真貴族奸細的麵目,終成一代奸相。作為小人的終極代表,秦檜被永遠釘在了曆史的恥辱柱上。

君子與小人的轉換

中國封建政治的根本特征,是專製性和暗箱操作。封建帝王為了坐穩寶座,消除一切動搖自己地位的威脅,總是有意識地製造各種政治陷阱,營造使臣下人人自危的氛圍,以便於操縱權柄。這樣一來,那些品質卑劣、心術不正的宵小之徒,便有了曲意逢迎、興風作浪的機會。但是,在曆史的舞台上,卻又往往少不了君子與名士的身影,如果是單單依靠小人,恐怕整個中國曆史早已是一鍋搞不清楚的渾湯了。

中國曆史上的君子和小人,也許並不像我們前麵所說的那麼涇渭分明,即使是曆史上被作為君子楷模歌頌的人,也免不了被後人質疑和詬病。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有人把諸葛亮的隆中對作為三分天下的重要謀略來看,也有人認為它是導致蜀漢滅亡的直接原因;一代奸雄曹操,有人認為他的“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是齷齪小人的表現,也有人認為他的行事風格要比善哭的劉備磊落得多……

張居正的戲劇人生

也許我們真的很難輕易地以君子或者小人來界定某一位曆史人物,因為曆史本來就猶如色彩斑斕、變幻無窮的萬花筒,一些曆史人物和事件似乎本來就是難解之謎。

例如功勳卓著的改革家張居正生前功蓋一世,被稱為明代第一首輔。他輔佐幼帝,大權獨攬,執掌朝政期間的權力甚至已經超越了皇帝,為明代的“社會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把當時的政治、經濟都推向了一個頂峰。但他死後,先前對他畢恭畢敬的明神宗卻揚言要對他“斷棺戮屍”,家屬代他受過,遭受抄家充軍的嚴懲。從被讚譽到被抄家,死後的張居正,在神宗眼裏,由原先締造新政的功臣,一下子變成“專權亂政”之徒,沒有“斷棺戮屍”已經算是從輕發落了,而他的兄弟兒子等人卻必須以永遠充軍來抵罪。

張居正一生可謂是官運亨通,除了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到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因生病而在家居住了七年之外,其餘的時間都在官位任職。而且一直到去世,張正居從來沒有被外派到地方任官,始終在京城任職,可見張居正的重要性。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是一個對於張居正來說十分重要的年份。十二月,一生篤信道教的明世宗病逝,新帝(明穆宗)即位,第二年改年號為隆慶。在隆慶元年正月(公元1567年),張居正晉升為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大學士,官居正三品;一個月後又晉升為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得以進入內閣參與國家機要事務。緊接著,四月,他晉升為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正二品。張居正之所以能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時間裏,由四品官晉升至正二品,除了老師徐階的提拔之外,他自身的才華也是不可忽視的。從此之後,直到病逝,張居正一直都留在內閣,並逐漸掌握了國家大權,成為國家政權的實際操控者。

張居正政治生涯的重要轉折點,毫無疑問是在隆慶六年,也就是公元1572年。在這年夏天,正值壯年的明穆宗病逝,年僅6歲的明神宗繼位。這是明朝有史以來第二次出現幼皇帝繼位,前一次是明英宗,這一次明神宗繼位時還不滿10歲。熟悉中國曆史的人都了解,在這種情況下,政治權利的角逐往往能達到一種白熱化的程度。這一年,張居正剛剛48歲,正是可以大展拳腳的年紀,也正是在這一年,張居正取得了首輔的職位,從此展開了一係列的改革,為明朝增添了不少活力。他所進行的一係列改革、努力,雖然飽受爭議,但確實為明朝的國家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