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進程完全按照齊軍的預定計劃展開。齊軍與魏軍剛一接觸,就立即佯敗後撤。為了誘使魏軍繼續追擊,齊軍按孫臏預先的部署,施了“減灶”的計策:第一天挖了10萬人煮飯用的灶,第二天減少為5萬灶,第三天又減少為3萬灶,造成在魏軍追擊下,齊軍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龐涓雖然曾與孫臏受業於同一位老師——鬼穀子先生,可是水平與孫臏相差一大截。龐涓在魏國做了將軍之後,自知能力不如孫臏,而魏惠王對孫臏的欣賞,又使得龐涓的嫉妒心大發,於是他偽造罪名,利用私刑砍斷孫臏的雙腳,並在孫臏臉上刺字塗墨,想讓他永遠不能再有出頭之日,用心相當險惡。在這場戰爭中,龐涓接連追了3天以後,見齊軍退卻避戰而又天天減灶,便不禁得意忘形起來,武斷地認定齊軍鬥誌渙散、士卒逃亡過半。於是他丟下步兵和輜重,隻帶著一部分輕裝精銳騎兵,晝夜兼程追趕齊軍。
孫臏根據魏軍的行動,判斷出魏軍將於日落後進至馬陵(今山東郯城一帶)。馬陵一帶道路狹窄,樹木茂盛,地勢險要,實在是打伏擊戰的絕佳之地。於是孫臏就巧妙利用這一有利地形,選擇齊軍中1萬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於道路兩側,規定到夜裏以火光為號、一齊放箭,並讓人把路旁一棵大樹的皮剝掉,在上麵寫下“龐涓死於此樹之下”。
龐涓的騎兵,果真於孫臏預計的時間進入齊軍的設伏區域。龐涓見剝皮的樹幹上寫著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點起火把照明。字還沒有讀完,齊軍便萬弩齊發,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打擊魏軍,魏軍頓時驚慌失措,潰不成軍。龐涓智窮力竭,眼見敗局已定,遂憤愧自殺。齊軍乘勝追擊,又連續大破魏軍,前後殲敵十萬餘人,並俘虜了魏軍主帥太子申。馬陵之戰以魏軍慘敗而告終。
齊魏的桂陵、馬陵之戰是我國曆史上典型的“避實擊虛”、“設伏聚殲”的成功戰例。齊軍取得作戰勝利,除了把握救韓時機得當,善於“示形”,巧設埋伏也是關鍵性的因素。齊軍憑借“知戰之地,知戰之日”,以逸待勞,一舉獲勝,是對孫武虛實理論的一次成功檢驗。
◎ 解讀《孫子兵法》之虛實篇
孫武在虛實篇裏說道:“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行千裏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進而不可禦者,衝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已者也。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裏而會戰;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裏、近者數裏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敗哉?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鬥。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錯勝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製勝之形。故其戰勝不複,而應形於無窮。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而製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全篇的大意是:第一,大凡先期到達戰地等待敵軍的軍隊就精力充沛、主動安逸,而後到達戰地匆忙投入戰鬥的軍隊就被動、勞累。所以,善戰者調動敵人而決不為敵人所調動。能夠調動敵人使之自動前來我預想的戰地,是用利益來引誘的結果;能使敵人不能先我而來到戰場,是設置障礙、多方阻撓的結果。所以,若敵人處於安逸,就要使之疲勞;若敵人糧食充足,就要使之匱乏;若敵人安然不動,就要使之不得不行動起來。
第二,通過敵人不設防的地區進軍,在敵人預料不到的時間,向敵人預料不到的地點攻擊。我進軍千裏而不疲憊,是因為走在敵軍無人抵抗或無力抵抗的地區,如入無人之境。我進攻就一定會獲勝,是因為攻擊的是敵人疏於防守的地方。我防守就一定穩固,是因為守住了敵人一定會進攻的地方。所以善於進攻的,能做到使敵方不知道在哪裏防守,不知道怎樣防守;而善於防守的,使敵人不知道從哪裏進攻,不知道怎樣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