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古奇才袁了凡及其《了凡四訓》(1 / 3)

袁仁以賢能聞名於地方,故常被推舉為“耆賓”,主持地方的祭典。他著作甚豐,有多部收入《四庫全書》。了凡先生在十四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遺書二萬餘卷”。袁仁去世時留下了一句偈頌:“附贅乾坤七十年,飄然今喜謝塵緣。”可見其超然達觀之心境。

二、“愛民重而官爵輕”的為官之道

清代彭際清所撰《居士傳》中有袁了凡先生的傳,其中記載了他平生心存仁慈而樂善好施,常誦持經咒,每日堅持坐禪,定有修行的常課,從未間斷。袁了凡曾拜王陽明的弟子王畿為師,後受教於雲穀禪師,教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立命”說,授以“功過格”,用作記錄每日的善惡行為。他經常勸人持“功過格”,鄉人稱其為“願人”。據《了凡四訓》的記載,袁了凡遵從母命放棄參加科舉考試的學業,改學醫術;後接受孔先生命理之學,相信“命由天定”,所以淡然無求;最後聽從雲穀禪師“命由我作”的教導,從此轉移定數,改變了命運。

隆慶四年(1570),袁了凡考中舉人,萬曆十四年(1586)中進士,後授任寶坻(今天津市寶坻區)知縣。袁了凡的為官之道是“愛民重而官爵輕”,正直勤政、廉潔愛民,深受百姓的愛戴,被譽為“寶坻自金代建縣八百多年來最受人稱道的好縣令”。

袁了凡上任伊始,即作《到任祭城皇文》,一則表明自己心跡,二則請神靈來做證明,如“吾願恭順以事上”、“吾願虛懷樂善以事邑之賢者”、“吾願崇儉以厚風俗”、“吾願興民之利而辟其荒蕪”、“吾願防民之患而修其溝畛”等等。

袁了凡六月出任寶坻知縣,正值洪災,百姓無米饑餓,甚至發生易子而食的悲慘景象,袁了凡一方麵借俸祿來抵償賦稅,買米以救濟災民,另一方麵立即奏請減輕賦稅及額外加征米糧之事,革除運木重夫、重馬、采石及箭手諸役,使饑荒中的寶坻民眾“所活甚眾”。

同時整治三岔河,修築堤壩,防澇抗旱,令百姓在沿海多植柳樹,海水夾沙土,遇柳而淤,久之成堤,徹底根除了洪澇災害。袁了凡以百姓之心為心,在為政五年的時間裏,實行善政,減輕賦稅,興修水利,整治溝渠,開辟荒地,引進水稻,勸農耕作,提倡教育,為老百姓做了許多實事,取得了卓著的政績。

當時的巡撫以其通曉邊防,召之共議大計,他獻“革養軍虛費”、“定市馬良法”、“廣山林種植法”等十策,可見其卓越的見識和政治才能。和他同時代的名儒楊起元(1547—1599)讚譽他說:“寶坻銀魚上供為累,生素聞之。足下寓書某,遂得停止,真大力量也。”寶坻曆來以河道多、水產品豐富,尤以出產銀魚這一朝廷貢品而馳名。常年給朝廷進貢,給寶坻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經過袁了凡的努力終於停止了銀魚進貢。

袁仁以賢能聞名於地方,故常被推舉為“耆賓”,主持地方的祭典。他著作甚豐,有多部收入《四庫全書》。了凡先生在十四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遺書二萬餘卷”。袁仁去世時留下了一句偈頌:“附贅乾坤七十年,飄然今喜謝塵緣。”可見其超然達觀之心境。

二、“愛民重而官爵輕”的為官之道

清代彭際清所撰《居士傳》中有袁了凡先生的傳,其中記載了他平生心存仁慈而樂善好施,常誦持經咒,每日堅持坐禪,定有修行的常課,從未間斷。袁了凡曾拜王陽明的弟子王畿為師,後受教於雲穀禪師,教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立命”說,授以“功過格”,用作記錄每日的善惡行為。他經常勸人持“功過格”,鄉人稱其為“願人”。據《了凡四訓》的記載,袁了凡遵從母命放棄參加科舉考試的學業,改學醫術;後接受孔先生命理之學,相信“命由天定”,所以淡然無求;最後聽從雲穀禪師“命由我作”的教導,從此轉移定數,改變了命運。

隆慶四年(1570),袁了凡考中舉人,萬曆十四年(1586)中進士,後授任寶坻(今天津市寶坻區)知縣。袁了凡的為官之道是“愛民重而官爵輕”,正直勤政、廉潔愛民,深受百姓的愛戴,被譽為“寶坻自金代建縣八百多年來最受人稱道的好縣令”。

袁了凡上任伊始,即作《到任祭城皇文》,一則表明自己心跡,二則請神靈來做證明,如“吾願恭順以事上”、“吾願虛懷樂善以事邑之賢者”、“吾願崇儉以厚風俗”、“吾願興民之利而辟其荒蕪”、“吾願防民之患而修其溝畛”等等。

袁了凡六月出任寶坻知縣,正值洪災,百姓無米饑餓,甚至發生易子而食的悲慘景象,袁了凡一方麵借俸祿來抵償賦稅,買米以救濟災民,另一方麵立即奏請減輕賦稅及額外加征米糧之事,革除運木重夫、重馬、采石及箭手諸役,使饑荒中的寶坻民眾“所活甚眾”。

同時整治三岔河,修築堤壩,防澇抗旱,令百姓在沿海多植柳樹,海水夾沙土,遇柳而淤,久之成堤,徹底根除了洪澇災害。袁了凡以百姓之心為心,在為政五年的時間裏,實行善政,減輕賦稅,興修水利,整治溝渠,開辟荒地,引進水稻,勸農耕作,提倡教育,為老百姓做了許多實事,取得了卓著的政績。

當時的巡撫以其通曉邊防,召之共議大計,他獻“革養軍虛費”、“定市馬良法”、“廣山林種植法”等十策,可見其卓越的見識和政治才能。和他同時代的名儒楊起元(1547—1599)讚譽他說:“寶坻銀魚上供為累,生素聞之。足下寓書某,遂得停止,真大力量也。”寶坻曆來以河道多、水產品豐富,尤以出產銀魚這一朝廷貢品而馳名。常年給朝廷進貢,給寶坻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經過袁了凡的努力終於停止了銀魚進貢。

因此有人評價他說:“袁黃(了凡)的價值就在於他不同於別人,給老百姓留下的是好的東西,同時也是對曆史、對自己負責的東西,當政者不能急功近利,要有曆史的遠見卓識。老百姓心地善良,而且還有向善的趨同性,用善文化加以正麵引導,就會產生強大的善效應,極大地促進社會風氣向更加文明的方向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