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0~6個月寶寶的親子遊戲 (3)(2 / 3)

②當寶寶一隻手抓住一個玩具後,再給寶寶另一隻手一個玩具,看寶寶會作出怎樣的反應。如果寶寶不知道怎麼做,家長可以引導寶寶將玩具從一隻手換到另一隻手上,再取第二個玩具。還可以給寶寶第三個玩具,引導寶寶放下一個玩具,拿起第三個玩具。

③當寶寶兩隻手都拿著玩具的時候,家長可以引導寶寶將手中的玩具碰一碰,或讓他做無規則的擺動動作,反複幾次。

還要知道:

玩這個遊戲的時候,盡量保持周圍的安靜,以免分散寶寶的注意力。玩具要結實而輕巧,可以是布製的,也可以是塑料的或木質的。剛開始,家長可將玩具放在寶寶的手中,握住寶寶的手臂並協助寶寶晃動玩具,慢慢地寶寶就會自己玩耍了。

8.小玩具轉轉轉

遊戲目標:

讓寶寶了解事物變化的內在聯係、因果關係,提高寶寶的觀察能力、手眼協調能力以及動手能力。

簡單準備:

寶寶喜歡的小玩具,細繩。

現在開始:

①媽媽抱著寶寶,爸爸將寶寶最喜歡的小玩具係在一根繩上,並拉著小玩具在寶寶麵前轉來轉去,看寶寶會不會追蹤觀察小玩具。

②寶寶了解了繩子和玩具之間的關係後,爸爸可以把玩具放在離寶寶不遠的地方,引導寶寶用手夠取小玩具。當寶寶拉動繩子的一端時,他會發現小玩具動了,並很快用這一動作將小玩具拿到手。

③拿到小玩具後,媽媽扶著寶寶走來走去,讓小玩具也跟著寶寶轉來轉去。聽到小玩具在地上轉動的聲音時,寶寶會非常開心的。

還要知道:

玩這個遊戲時,注意繩子不要太長太細,而且家長一定要在旁邊保護寶寶,以免繩子絆倒或者纏住寶寶。

0~6個月寶寶的認知能力發展

寶寶一來到這個世界,便開始了與外界環境的接觸以及同社會的交往。如同寶寶的身體成長一樣,他們的認知能力也是在這種接觸和交往的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

寶寶出生兩天後,就能夠辨別人臉和一些其他的形狀,他們的眼睛也會隨麵前緩慢移動的物體而移動。這些認知活動還很原始,很粗糙,並帶有條件反射的性質,但卻為寶寶認知的發展提供了最初的基礎。

在兩個月左右時,寶寶對遠和深有了一定的認識能力。著名的視崖(用來評估嬰兒深度知覺的一種能夠產生深度幻覺的平台式裝置)實驗證明了這一結論。實驗大致是這樣的,在桌子上蓋了很厚的玻璃,玻璃下麵是一張方格布,布的一部分直接貼著玻璃,另一部分隔開了幾英尺,這樣,爬過桌子的寶寶就感覺有掉下去的危險。在這個實驗裏,即使兩個月的寶寶,也能分辨出視崖的兩邊。當他們探索這個崖時,表現出明顯的好奇。當寶寶長大到能爬過視崖的時候,就會表現出明顯的恐怖。他們不往深的一邊爬,盡管他們的父母在對麵,盡管他們也能感覺到玻璃板的堅固支撐。這種從好奇到害怕的變化,也許是因為寶寶爬行動作的發展,使他們能更實際地觀察深度和距離,也許是因為他們從經驗中得知摔倒是很疼的,所以他們對高度格外小心。

出生四五個月之前,寶寶依然不具有知覺恒常性,沒有外界物體是永久存在的觀念。在他看來,存在的隻有他直接感知到的東西。譬如,一隻小鳥,它飛來飛去,在我們的眼裏,小鳥的大小、位置變來變去,我們知道不管它在我們眼中成的像如何千變萬化,它始終是那隻小鳥,然而在這個時候的寶寶眼中,如果小鳥消失在自己的視野裏,他就會認為小鳥不存在了。5個月後,寶寶能聽到或追隨失落之物,轉頭尋找。6個月大之後,寶寶才會逐漸認識到物體的永久性,才能真正覺察別人拿走自己正在玩的東西,進而表現出強烈的反抗,這是認知上的飛躍。而且,知覺常性的出現,能使寶寶更好地認識事物的一些穩定的特征。

皮亞傑終其一生,最大的貢獻就在於他創立了一門新的學科,即發生認識論。他根據認知結構的質的不同,把兒童認知的發展劃分為四大階段,即感覺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和形式運算階段(12~13歲開始)。他認為,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兒童的認知結構具有不同質的差異。剛出生的寶寶更多的是被動地,而不是主動自發地參與遊戲。而且,寶寶認識一個事物並不是一蹴而就,從最初的認識到比較完全的認識,需要經曆多種階段,由淺入深。皮亞傑認為,教育是幫助寶寶認識發展的過程,是創造條件,促使寶寶與外界相互作用,使認識結構不斷成熟和發展的過程。也就是說,教育的目的不在於增加寶寶的多少知識,而在於使寶寶的認識結構得到發展,把寶寶內心潛在的發展可能性表現出來。家長應該根據寶寶不同階段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對寶寶進行認知能力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