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1)

在這部書裏,我寫了“溫暖”和“隱忍”。

一直認為,“溫暖”是人類情感的第一需要。因而,我靡費筆墨,抒寫了那些發生在田野小河邊、發生在農家尋常日子裏、發生在山鄉人家的火塘旁、發生在城市小知識分子圈內的庸常而又充滿柔情蜜意的故事。這些故事——普通人的向往和憧憬、普通人的苦難和歡欣,猶如古老的炊煙,穿過歲月的縫隙,而在我們心裏留下淡淡詩意。很多的時候,我沉浸在這些閃亮的河流裏流連忘返。我想,為了使自己靈魂的質地變得更加柔軟,為了擦掉生活的斑點和灰塵,我應該把這些奉獻出來。

“溫暖”是永葆心靈美麗的活水源頭,自覺地營造“溫暖”,是生命的高級覺悟。我們所有的折騰——科學與文明,宗教與戰爭,所追求的終極目的都是“溫暖”。然而,我們卻往往忘記了這一點。

一直認為,“隱忍”是一種最為深刻的生命疼痛。它不是具體的感覺,而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生命感受。它在現實人生裏與我們如影隨形。現實人生不需要處處流血,卻要不斷付出犧牲——文革十年對人性的毀損、改革開放初期那春風熱雨的轉瞬即逝、商業時代人們生存理想的日漸灰暗,使我們每個人都在經曆著“隱忍”的疼痛。然而,我們的腳步卻在堅韌地挪動,並通過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努力,釀造著詩意和溫暖,使其照亮我們艱難的人生。

這就是我在我的散文作品裏抒寫的主要內容。

散文是我言說的另一種方式。有一個時期,我鍾情於散文創作。那種靜靜的、和心靈對話的方式,使我寫作時內心安寧。我因而得以從容地由心的最深處,仔細地抽取金線,編織成情感的網,披掛在心海的波濤之上,猶如坐在家門口,悠悠訴說自己的故事,卻把生活的各種投影折射出來。那裏有“溫暖”的詩意,也有“隱忍”的疼痛;有庸常日子裏的無奈,也有不動聲色的悲壯。事實上,這是最適合我的狀態。

去年冬天在海南三亞灣,有一個黃昏,我們正在椰子樹下的沙灘上閑坐,忽見暮色裏一個黎族小夥子在沙灘上邊走邊吹葫蘆絲。海浪輕輕地親吻他的腳背,一行淺淺的腳印留在沙灘上,葫蘆絲悠揚飄忽的曲調在薄暮裏若隱若現。人們的心被輕輕地牽走。

我想,我的散文所追求的大約也是這種境界。

伯格說,全球經濟化的結果是讓人的心靈流浪。假如,我書裏那些飄飄灑灑的小絨花能給你的心靈帶來一絲慰藉,並使你感覺溫暖,那麼,這將是對我最大的獎賞。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