輞川別業營建在具山林湖水之勝的天然山穀區,因植物和山川泉石所形成的景物題名,使山貌、水態、林姿的美更加突出地表現出來,僅在可歇處、可觀處、可借景處,相地麵、築宇屋亭館,創作成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詩情畫意的自然園林。
三、曲江池
中國唐代都城長安風景區,在長安城東南隅,因水流曲折得名。這裏在秦代稱洲,並修建有離宮稱“宜春苑”,漢代在這裏開渠,修“宜春後苑”和“樂遊苑”。隋營京城(大興城)時,宇文愷鑿其地為池,隋文帝稱池為“芙蓉池”,稱苑為“芙蓉園”。唐玄宗時恢複“曲江池”的名稱,而苑仍名“芙蓉園”。據記載,唐玄宗時引黃渠自城外南來注入曲江,且為芙蓉園增建樓閣。芙蓉園占據城東南角一坊的地段,並突出城外,周圍有圍牆,園內總麵積約2.4 平方千米。曲江池位於園的西部,水麵約0.7 平方千米。全園以水景為主體,一片自然風光,岸線曲折,可以蕩舟;池中種植荷花、菖蒲等水生植物;亭樓殿閣隱現於花木之間。唐代曲江池作為長安名勝,定期開放,都人均可遊玩,以中和(農曆二月初一)、上巳(三月初三)最盛;中元(七月十五日)、重陽(九月九日)和每月晦日(月末一天)也很熱鬧。現今池址仍在,園林設施均已湮沒。
宇文愷,何人?
中國隋代城市規劃和建築工程專家。字安樂。朔方夏州(治所在今陝西靖邊北)人,後徙居長安。出身於武將功臣世家,自幼博覽群書,精熟曆代典章製度和多種工藝技能。官至工部尚書。文帝開皇二年(582)宇文愷負責規劃和主持興建了隋首都大興城(唐改稱為長安城)和東都洛陽城及其宮殿衙署。又開鑿廣通渠,決渭水達黃河,以通漕運。還主持修建了隋的宗廟、離宮仁壽宮(即唐九成宮)和隋文帝獨孤後的陵墓等。他所規劃的大興城汲取了北魏洛陽城和曹魏、北齊前後兩個鄴城的優點,布局嚴整,規模宏大,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對後世有深遠影響。
宇文愷還撰寫過一些有關建築的著作,其中隻有《明堂議表》附於《隋書》中流傳下來。根據《明堂議表》一文可知,宇文愷考證了隋以前的明堂形製,提出了建造明堂的設計方案和依據,並且附有按百分之一的比例尺繪製的平麵圖和模型。當時,重大建築物在施工前先製圖已是通製,但按嚴格比例製作模型並寫出有設計依據的說明書則是宇文愷的獨特貢獻。他所撰《東都圖記》、《明堂圖議》、《釋疑》等著作已失傳。
四、金明池
中國北宋別苑。又稱西池、教池,位於宋代東京順天門外,遺址在今開封市城西的南鄭門口村西北、土城村西南、呂莊以東和西蔡屯東南一帶。
輞川別業營建在具山林湖水之勝的天然山穀區,因植物和山川泉石所形成的景物題名,使山貌、水態、林姿的美更加突出地表現出來,僅在可歇處、可觀處、可借景處,相地麵、築宇屋亭館,創作成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詩情畫意的自然園林。
三、曲江池
中國唐代都城長安風景區,在長安城東南隅,因水流曲折得名。這裏在秦代稱洲,並修建有離宮稱“宜春苑”,漢代在這裏開渠,修“宜春後苑”和“樂遊苑”。隋營京城(大興城)時,宇文愷鑿其地為池,隋文帝稱池為“芙蓉池”,稱苑為“芙蓉園”。唐玄宗時恢複“曲江池”的名稱,而苑仍名“芙蓉園”。據記載,唐玄宗時引黃渠自城外南來注入曲江,且為芙蓉園增建樓閣。芙蓉園占據城東南角一坊的地段,並突出城外,周圍有圍牆,園內總麵積約2.4 平方千米。曲江池位於園的西部,水麵約0.7 平方千米。全園以水景為主體,一片自然風光,岸線曲折,可以蕩舟;池中種植荷花、菖蒲等水生植物;亭樓殿閣隱現於花木之間。唐代曲江池作為長安名勝,定期開放,都人均可遊玩,以中和(農曆二月初一)、上巳(三月初三)最盛;中元(七月十五日)、重陽(九月九日)和每月晦日(月末一天)也很熱鬧。現今池址仍在,園林設施均已湮沒。
宇文愷,何人?
中國隋代城市規劃和建築工程專家。字安樂。朔方夏州(治所在今陝西靖邊北)人,後徙居長安。出身於武將功臣世家,自幼博覽群書,精熟曆代典章製度和多種工藝技能。官至工部尚書。文帝開皇二年(582)宇文愷負責規劃和主持興建了隋首都大興城(唐改稱為長安城)和東都洛陽城及其宮殿衙署。又開鑿廣通渠,決渭水達黃河,以通漕運。還主持修建了隋的宗廟、離宮仁壽宮(即唐九成宮)和隋文帝獨孤後的陵墓等。他所規劃的大興城汲取了北魏洛陽城和曹魏、北齊前後兩個鄴城的優點,布局嚴整,規模宏大,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對後世有深遠影響。
宇文愷還撰寫過一些有關建築的著作,其中隻有《明堂議表》附於《隋書》中流傳下來。根據《明堂議表》一文可知,宇文愷考證了隋以前的明堂形製,提出了建造明堂的設計方案和依據,並且附有按百分之一的比例尺繪製的平麵圖和模型。當時,重大建築物在施工前先製圖已是通製,但按嚴格比例製作模型並寫出有設計依據的說明書則是宇文愷的獨特貢獻。他所撰《東都圖記》、《明堂圖議》、《釋疑》等著作已失傳。
四、金明池
中國北宋別苑。又稱西池、教池,位於宋代東京順天門外,遺址在今開封市城西的南鄭門口村西北、土城村西南、呂莊以東和西蔡屯東南一帶。
金明池始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四年(957),原供演習水軍之用。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宋太宗幸其池,閱習水戰。政和年間,宋徽宗於池內建殿宇,為皇帝春遊和觀看水戲的地方。金明池周長九裏三十步,池形方整,四周有圍牆,設門多個,西北角為進水口,池北後門外即汴河西水門。正南門為欞星門,南與瓊林苑的寶津樓相對,門內彩樓對峙。在其門內從南岸至池中心,有一巨型拱橋—仙橋,長有數百步,橋麵寬闊。橋有三拱,中央隆起,如飛虹狀,稱為“駱駝虹”。橋盡處,建有一組殿堂,稱為五殿,是皇帝遊樂期間的起居處。北岸遙對五殿,建有一“奧屋”,又稱“龍奧”,是停放大龍舟處。仙橋以北近東岸處,有麵北的臨水殿,是賜宴群臣的地方。每年三月初一至四月初八開放,允許百姓進入遊覽。沿岸“垂楊蘸水,煙草鋪堤”,東岸臨時搭蓋彩棚,百姓在此看水戲。西岸環境幽靜,遊人多臨岸垂釣。宋畫《金明池奪標圖》是當時在此賽船奪標的生動寫照,描繪了宋汴梁皇家園林內賽船場景。北宋詩人梅堯臣、王安石和司馬光等均有詠讚金明池的詩篇。金明池園林風光明媚,建築瑰麗,到明代還是“開封八景”之一,稱為“金池過雨”。明崇禎十五年(1642)大水後,池園湮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