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圃 原為明文震孟(文徵明曾孫)的藥圃,清初改現名,又稱敬亭山房。麵積約5畝,現大致仍保持明末清初的舊貌。藝圃平麵略呈南北狹長的矩形,北端為庭院,由主廳博雅堂和水榭組成;中央鑿池,麵積約1畝,為全園中心,水麵集中;東南、西南各有水灣一處,上構低平石橋。除北端水榭駁岸外,其餘池岸均曲屈自然,而池麵則因近旁為低小建築而顯得開闊,取網師園手法。池南疊假山,構橋亭,西南置小院一所。

池北岸的五間水榭,低浮於碧波之上,兩側有附屬建築。這些建築占據池北全部立麵,這在蘇州園林中甚為少見。池南臨水置石磯,其後堆土山,山近水一麵以湖石砌直壁危徑。西南以牆隔作旁院,引水灣入內為小池,石山也延脈至此。院西方廳兩間,周列湖石,種植山茶、辛夷,別有洞天。池東南的乳魚亭,為明代遺構,其旁邊的緩曲石橋,也屬建園初期作品。

擁翠山莊 在虎丘雲岩寺二山門內,建於清光緒年間,麵積約1畝餘,係利用山勢,自南往北而上,共四層。入口有高牆和長石階,過前廳抱甕軒,由後院東北角拾級而上,至問泉亭,由此可俯覽二山門和東麵景物。西側倚牆有月駕軒和左右小築二間,玲瓏小巧。循曲磴北上為主廳靈瀾精舍,此廳的前麵和東側都有平台,是園中最佳觀景處。靈瀾精舍與其後的送青簃組成一區院落,布局簡單整齊。經廳西側門,可至虎丘塔下。此園無水,但依憑地勢高下,布置建築、石峰、磴道、花木,曲折有致,又能借景園外,近觀虎丘,遠眺獅子山,是在風景區中營建園林的一個較成功的實例。

暢園 麵積約1 畝餘。平麵布局是中央鑿池,周邊環以建築,是蘇州中小園林常用手法,空間配置緊湊,景物層次豐富,在同類園林中具有代表性。從園門入桂花廳,經小院至桐華書屋,全園即展現眼前。水池麵積占全園1br4,岸緣圍以湖石。南端架五折石板橋一座,分池麵為二。沿岸疏植白皮鬆、紫薇、石榴、木樨等花木。順東牆向北,經六角形延暉成趣亭和方形憩間亭,走廊蜿蜒起伏,傍水依垣,其間點綴竹石小品,增益情趣。穿越北岸方亭,即至主廳留雲山房。廳前平台臨池,亦為園中主要觀賞點之一。由西廊南行,至船廳滌我塵襟,廳東側麵池,與憩間亭相對。再南即可登西南隅的石假山,山巔有待月亭,是全園最高處。自亭內沿石磴穿石洞下山,或循南端斜廊回桐華書屋。

壺園 布局以水池為中心,水池南北各建一廳,東側沿牆建走廊。北廳較大,淩於池上,東廊的六角亭亦臨波而構。池岸低下,有助於形成水麵開闊感。池西院牆高兀,上有漏窗數處,牆麵藤蘿攀緣,牆下置花台、石峰、竹樹等,使單調的牆垣富有生機。園內竹樹茂密,形成重疊的層次,優美的構圖,彌補了小園空間狹仄的不足。

藝圃 原為明文震孟(文徵明曾孫)的藥圃,清初改現名,又稱敬亭山房。麵積約5畝,現大致仍保持明末清初的舊貌。藝圃平麵略呈南北狹長的矩形,北端為庭院,由主廳博雅堂和水榭組成;中央鑿池,麵積約1畝,為全園中心,水麵集中;東南、西南各有水灣一處,上構低平石橋。除北端水榭駁岸外,其餘池岸均曲屈自然,而池麵則因近旁為低小建築而顯得開闊,取網師園手法。池南疊假山,構橋亭,西南置小院一所。

池北岸的五間水榭,低浮於碧波之上,兩側有附屬建築。這些建築占據池北全部立麵,這在蘇州園林中甚為少見。池南臨水置石磯,其後堆土山,山近水一麵以湖石砌直壁危徑。西南以牆隔作旁院,引水灣入內為小池,石山也延脈至此。院西方廳兩間,周列湖石,種植山茶、辛夷,別有洞天。池東南的乳魚亭,為明代遺構,其旁邊的緩曲石橋,也屬建園初期作品。

擁翠山莊 在虎丘雲岩寺二山門內,建於清光緒年間,麵積約1畝餘,係利用山勢,自南往北而上,共四層。入口有高牆和長石階,過前廳抱甕軒,由後院東北角拾級而上,至問泉亭,由此可俯覽二山門和東麵景物。西側倚牆有月駕軒和左右小築二間,玲瓏小巧。循曲磴北上為主廳靈瀾精舍,此廳的前麵和東側都有平台,是園中最佳觀景處。靈瀾精舍與其後的送青簃組成一區院落,布局簡單整齊。經廳西側門,可至虎丘塔下。此園無水,但依憑地勢高下,布置建築、石峰、磴道、花木,曲折有致,又能借景園外,近觀虎丘,遠眺獅子山,是在風景區中營建園林的一個較成功的實例。

暢園 麵積約1 畝餘。平麵布局是中央鑿池,周邊環以建築,是蘇州中小園林常用手法,空間配置緊湊,景物層次豐富,在同類園林中具有代表性。從園門入桂花廳,經小院至桐華書屋,全園即展現眼前。水池麵積占全園1br4,岸緣圍以湖石。南端架五折石板橋一座,分池麵為二。沿岸疏植白皮鬆、紫薇、石榴、木樨等花木。順東牆向北,經六角形延暉成趣亭和方形憩間亭,走廊蜿蜒起伏,傍水依垣,其間點綴竹石小品,增益情趣。穿越北岸方亭,即至主廳留雲山房。廳前平台臨池,亦為園中主要觀賞點之一。由西廊南行,至船廳滌我塵襟,廳東側麵池,與憩間亭相對。再南即可登西南隅的石假山,山巔有待月亭,是全園最高處。自亭內沿石磴穿石洞下山,或循南端斜廊回桐華書屋。

壺園 布局以水池為中心,水池南北各建一廳,東側沿牆建走廊。北廳較大,淩於池上,東廊的六角亭亦臨波而構。池岸低下,有助於形成水麵開闊感。池西院牆高兀,上有漏窗數處,牆麵藤蘿攀緣,牆下置花台、石峰、竹樹等,使單調的牆垣富有生機。園內竹樹茂密,形成重疊的層次,優美的構圖,彌補了小園空間狹仄的不足。

殘粒園 建於清末。由住宅經圓洞門“錦窠”入園,迎麵有湖石峰為屏障。中央建水池,緣岸疊湖石和石磯。沿牆置花台,種桂、薔薇等花木,壁麵亦布滿薜荔。園西依山牆疊黃石山,最高處在西北隅,山頂有栝蒼亭。此亭為園內唯一木建築,兩麵臨池,一麵依住宅山牆,並辟門與樓廳相通。亭內設坐榻、壁櫃、博古架和鵝頸椅,而通下部石洞的磴道,宛轉穿越坐榻之下。此園平麵之緊湊,空間利用之充分,景物比例之恰當,可謂匠心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