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筆抵萬軍”的著名報人邵飄萍1(1 / 3)

第一章 “筆抵萬軍”的著名報人邵飄萍

他,毫不畏懼,敢於發文討伐袁世凱的卑劣賣國行徑,敢於揭露北洋軍閥的賣國醜行和鎮壓學生的暴行,敢於直麵張作霖、吳佩孚的淫威;他,交友甚廣,與革命先烈孫中山先生和李大釗先生等情深篤厚,與馮玉祥將軍、郭鬆齡將軍肝膽相照;他,憂國憂民,以手中的筆作為武器,向當權者和外國列強發起挑戰,以追求國家強大,民族興旺,百姓安康。他就是,“一支筆抵過十萬軍”的著名報人邵飄萍,一個早期的共產黨員。

寒門才子 倒“袁”先鋒

邵飄萍(1884~1926)原名鏡清,後改為振青,筆名飄萍,浙江東陽人。邵飄萍的曾祖父邵棕球是當地有名的書生,性格剛烈,性情耿直,在當地很有名望。祖父邵煜光早年走失,靠奶奶將邵飄萍的父輩養大,邵飄萍的父親邵桂林是個寒門秀才,以教書為業,膝下四子四女,邵飄萍最小,加上祖母,家庭有十多個人吃飯,生活過得非常艱辛。太平天國運動之後,社會動亂,東陽當時社會不太平,於是很多東陽人紛紛遷往附近的蘭溪、建德等地謀生,邵飄萍的父親邵桂林帶領全家遷到離東陽不遠的金華。

邵飄萍5歲隨父啟蒙,在父親的教導下,邵飄萍學習刻苦,很快成了當地有名的“神童”。6歲讀書,10歲能作文答對。14歲的邵飄萍在父親的督促下,前往杭州參加科舉考試,考取了秀才第一名,主考官考慮年幼容易驕傲,把他降為第10名。1903年,邵飄萍考入浙江省立第七中學,1906年,年僅21歲的邵飄萍,在父親友人的幫助下,赴杭州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學堂(浙江大學前身),18歲入浙江高等學府,在校期間受梁啟超思想的影響,開始為《申報》撰稿,被聘為該報特約通訊員。畢業後邵飄萍回到金華任教,仍然繼續為《申報》撰稿。

邵飄萍年輕時積極參與救國救民的運動,辛亥革命前夕,不斷接受進步思想的熏陶,立誌“新聞救國”。辛亥革命勝利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宣布《臨時約法》,規定“人民有言論著作刊行之自由”。一時間,各種報紙雜誌如雨後春筍湧現。邵飄萍的辦報欲望被點燃,他難以抑製心中激動的情緒,毅然辭去令人羨慕的教師職務,隻身來到杭州。在考察完當時杭州的所有報紙之後,他找到《漢民日報》報館,拜訪了這家報紙的社長杭辛齋,二人一見如故,邵飄萍很快便加盟《漢民日報》,並被該報聘為主編,實現了自己“新聞救國”的願望。

在《漢民日報》工作期間,邵飄萍發揮了他的強項,針砭時弊,抨擊地方官僚,討伐“袁賊”,遭到袁世凱的痛恨。一次,袁世凱手下從屋頂向報社投彈,邵飄萍他們提前得到情報,早有防備,在樓梯、窗戶、陽台等地方鋪墊了被褥、棉花和布料等,避免了爆炸的發生。1913年3月,當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刺客暗殺後,邵飄萍立即指出“有行者,有主使者,更有主使者中之主使”,矛頭直指袁世凱。他抨擊當局“嗚!內務部。嗚呼!內腐部……人但知強盜可怕,不知無法無天的官吏比強盜更可怕!”,並稱“報館可封,記者之筆不可封也。主筆可殺,輿論之力不可蘄”。

1913年8月10日,由於邵飄萍等人的言論,浙江都督朱瑞以“二次革命”嫌疑罪逮捕邵飄萍,封閉《漢民日報》館。獲釋後,邵飄萍仍毫不畏懼,身騎大白馬,回鄉看望父老鄉親。之後,他於1914年臘月東渡日本,就讀於浪人寺尾亨為中國人辦的政治學校。在日本期間,邵飄萍登門拜訪孫中山先生,並結識了一些革命黨要人(如黃克強、陳友人、陳英士、黃庸白等)和一些新聞界的摯友(如張季鸞、胡霖、潘公弼、楊虎公、徐佛等)。學習期間,他和潘公弼等三個同學創立《東京通訊社》,為京、津、滬、漢等城市著名報紙寫東京通訊,重點報道留日學生和愛國華僑在日本開展反袁活動的情況,同時揭露日本政府的侵華野心。

1914年8月21日,《朝日新聞》發《中國新議定書》六條,說中國已經同意作為日本的被保護國,第三國不得侵害中國。否則,日本將采取“臨機必要之處置”。這樣一來,中國就被日本控製了,日軍要入侵中國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對中國而言,危機就在眼前,邵飄萍立即將日本媒體報道的消息電發國內,提醒國人奮起反抗。時局果然不出所料,不久,日本就趁德國無暇東顧,對德宣戰,聲稱替中國收回被德國占領的國土,派大批軍隊在山東半島龍口登陸,強占青島和膠濟路全線。

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向袁世凱提出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作為支持袁世凱稱帝的交換條件。袁世凱為了達到稱帝的野心,居然準備承認。這個肮髒的交易雖然在極端秘密地進行,但是,還是被嗅覺靈敏的外國媒體獲悉,並公開發表。邵飄萍最早向國內及時提供報道,予以揭露。李大釗也為“留日學生總會”撰寫《警告全國父老書》,呼籲全國民眾團結抗日,挽救瀕於危亡中的祖國。兩人為反對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一揭一呼。“二十一條”被披露後,海內外華人同聲聲討袁世凱。邵飄萍繼續組織留日學生利用報紙、雜誌、集會等方式抗議袁世凱接受“二十一條”。1915年5月9日,袁世凱不顧全國人民的反對,悍然接受“二十一條”,全國掀起了反對“二十一條”,打倒袁世凱的強烈呼聲。當年12月,袁世凱登基稱帝,上海新聞界電邀邵飄萍回國,加入倒袁鬥爭。他回國後,擔任《申報》、《時報》主筆,僅1916年的前五個月,他便以“阿平”署名,在《時事新報》上發表了36篇社論、134篇時評,對袁世凱進行猛烈的抨擊。

《申報》骨幹 智鬥軍閥

《申報》是當時上海的一張大報,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創刊,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在1949年5月27日才停刊,前後共有77年的曆史,《申報》的創辦人是英國商人美查。1907年,上海金融家席裕福買下了申報館,從此,申報館由中國人掌控。1912年,史量才成了申報館的大股東,對《申報》進行了重大調整,此後,該報很快成為當時上海發行量最大,同時影響力最廣的一份報紙。

1913年3月開始,邵飄萍就開始為《申報》寫稿,至1916年6月,他在該報撰寫的稿件共有70多篇,在《申報》的“北平特別通訊”欄內大膽揭露北洋軍閥的醜行。這期間他發表了著名的時評《預吊登極》:“京電傳來,所謂皇帝者,不久又將登極。嗚呼!皇帝而果登極,則國家命運之遭劫,殆亦至是而極矣!但二月雲雲,尚須多少時日,各處反對之聲勢,再接再厲。所謂登極者,安知非置諸極刑之讖語呼!記者是以預吊!”1916年6月,袁世凱在舉國討伐聲中死去,邵飄萍被史量才聘為《申報》駐京特派記者,以加強中央政情的采訪和北京新聞的報道。從此,邵飄萍開始了京城十年記者的生涯。

當時的北京報紙不是很發達,邵飄萍一到北京就進入了角色,每天要給《申報》發回大量的新聞專電。原先,上海的《申報》、《時事新報》的北京專電,每天不過一二百字,在他的努力下,《申報》每天的北京專電增加到500字,甚至達到兩三千字。為了讓讀者了解較為詳細的時局信息,他還配合專電,隨時向《申報》寄出內容較為詳盡的“北京特別通信”。邵飄萍反映北京時政的“北京特別通信”因為有很強的可讀性,而且結合時局,視角獨特,寫法上不拖泥帶水,很快吸引了讀者,成為了《申報》占領市場的一大法寶,《申報》的發行量很快超過了1.4萬份。

為了采寫到有價值的新聞,邵飄萍憑著對新聞事業的執著,會采取各種辦法,動用各種手段實現。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