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脫穎而出(1 / 3)

蝴蝶效應——細節決定成與敗

心理學名詞

蝴蝶效應,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氣象學家洛倫茲提出。

1963年,為了進一步加強天氣預報的準確性,洛倫茲用電腦求解仿真地球大氣的13個方程式。有一天,他將其中一個方程式中的中間解——0.506取出,精確計算到0.506127,並又放回原方程式。結果讓他非常震驚,跟之前的數值相比,精確後的數值所得出的最終結果竟然發生了不小的偏差。

經過深入分析,洛倫茲得出,誤差以指數形式增長,隨著計算的不斷推移,一個微小的誤差會導致截然不同的後果。同理,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如果初始條件發生了細微的變化,結果也會出現較大的差異。

在之後的一次重要講演中,洛倫茲以蝴蝶為喻闡述了這一理論。他說:“一隻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兩周後完全有可能會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其中的緣由是,當蝴蝶扇動翅膀時,會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這種氣流又會使空氣係統發生相應的變化,並會引起像漣漪一樣的連鎖反應,從而導致其他地方的天氣係統發生巨大的變化。”由於他的演講太精彩了,所以“蝴蝶效應”一詞廣為人知。

蝴蝶效應給職場人的啟示是,要注重每一個細節,因為它們直接關係到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

經典案例

有一次,小趙去拜訪一位非常熟悉的客戶,發現在他的辦公桌上有許多辦公用品:回紋針、紅藍水筆、膠水……每樣至少有兩盒(枝)以上。見小趙疑惑的樣子,客戶微微一笑,他說了一盒訂書針的故事。

他是知名大學的畢業生,以優異成績考入一家省級機關。他胸中豪情萬丈,一心隻想鵬程萬裏。不料上班後他才發現,每日手頭兒上的工作都無非是些瑣碎事務,既不需太多智能,也看不出什麼成果。漸漸地,他對於工作的一腔熱情變得冷淡下來。

一次單位開會。部門同人徹夜準備文件,分配給他的工作是裝訂和封套。處長再三叮囑:“一定要做好準備工作,別到時弄得措手不及!”他聽了心中非常不快,心想:“初中生也會的事兒,還用得著這樣囑咐?”於是,他也根本沒理會。同事們忙忙碌碌,他也懶得幫忙,隻在旁邊看報紙。

文件終於交到他手裏,他開始一件件地裝訂起來。沒想到隻訂了十幾份,訂書機“喀”地一響——釘書針用完了。他漫不經心地抽開訂書針的紙盒,腦中“轟”地一聲——裏麵是空的!於是,他慌忙發動所有人翻箱倒櫃查找訂書針。不知怎的,平時滿眼皆是的小東西現在竟然連一根都找不到。那時已是深夜十一點半,文件必須在次日8點大會召開之前發到代表手中。

處長火了,在一旁咆哮道:“不是叫你做好準備的嗎?連這點小事兒也做不好,大學生有什麼用啊!”

他低頭無言以對,臉上卻像挨了一掌似的。幾經周折,他在淩晨4點找到一家通宵服務的商務中心,終於趕在開會之前將文件整齊漂亮地發到代表手中。沒人知道,一臉疲憊的他是徹夜未眠。事後,他灰頭土臉地等著訓斥,沒想到平時嚴厲得不近人情的處長卻隻說了一句:“記住,工作麵前人人平等。”

他說,那是他一生受用不盡的一句話,這也讓他深刻地領悟到,用十分的準備迎接三分的工作並非浪費;而以三分的態度來麵對十分的工作,將帶來不可逆轉的惡果。“因為,”他鄭重地說,“千裏馬失足,往往不是在崇山峻嶺,而是在柔軟青草地。”

你學會了嗎?

正因為細節無處不在,所以我們在工作中容易被“蝴蝶效應”暗算。你要小心哦!身在職場,你一定要明白細節的重大作用,養成重視每一個小細節的習慣。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士曾說過:“播下一個行為,你便會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便會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便會收獲一種命運。”

社會背景效應——增值你的價值

心理學名詞

社會背景效應,又被稱為“後光力量”或“背景力量”,是一種很常見的心理反應,跟我們平常所看到的那些佛像圖畫差不多,在背景上都有一層光環,給人一種神秘感和莊嚴感。

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自然而然地結合這個人的社會背景,如他本人工作收入、家庭環境、社會地位等,這種心理現象就是所謂的“社會背景效應”。如果某人有著理想的社會背景,就算是跟他初次交往,大家也通常會比較相信他,交往一般都能順利進行;如果某人的社會背景不太理想,在跟他交往時,大家就會有所戒備或顧忌,而交往也很難順利進行。

在這個世界上,可能人人都離不開交際,隻有一個人例外,他不是借助和別人打交道而獲得成功,這個人就是凡高,但他的成功是在他離世後500年。我想,沒有人願意給自己設置交往障礙,因為那對職場生涯沒有任何好處。所以,正確看待社會關係和背景是非常有必要的。也許,你的人生路會因此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