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貓效應——今天,你被踢了嗎
心理學名詞
“踢貓效應”源於這樣一個故事。
為了重整公司紀律,某公司的董事長承諾自己每天早來晚走。但有一次出了意外,他因為看報看得太入迷而忘了時間。為了按時趕到公司,他在公路上超速駕駛,結果不僅被警察開了罰單,還遲到了。
董事長十分生氣地進了辦公室,為了轉移大家的注意,他將銷售經理叫來辦公室,然後對其訓斥了一番。挨訓之後,銷售經理氣急敗壞地離開董事長的辦公室,回去後將秘書叫進辦公室,並對她進行了一番挑剔。無緣無故被人挑剔,秘書窩了一肚子氣沒處撒,所以故意找接線員的茬。無可奈何、垂頭喪氣地回到家後,接線員對著自己的兒子發了一頓脾氣。莫名其妙地被父親痛斥一頓,兒子也很惱火,所以狠狠地給了家裏的貓一腳。在心理學上,這種傳染壞情緒的現象就叫做“踢貓效應”。
一般來說,人的情緒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響,當一個人的情緒變壞時,潛意識會促使他尋找情緒出口,如向下屬或無法還擊的弱者發泄。身處職場中,誰也免不了會受到上司或者同事的情緒攻擊,如果我們再去尋找自己的出氣筒,那就會形成一條憤怒傳遞鏈,大大影響工作效率。
經典案例
在一座寫字樓裏,有兩個打掃衛生的阿姨。李阿姨非常熱情,每天,她都早早地來到公司,不但把辦公室的環境衛生做得非常好,而且還幫大家把杯子裏的水蓄滿。還有一個王阿姨,她的清潔工作相比李阿姨而言就做得的比較一般。平常沒事兒的時候,她就坐在走廊上做做小手工。
可是,不多久,大家都忍受不了李阿姨了,照理說,辦公室的白領一族怎麼能和一位辛辛苦苦為自己打掃衛生的阿姨過不去呢?可事實就是如此,辦公室所有的人聯名寫信,強烈要求換掉李阿姨,換王阿姨來打掃衛生。原來,唯一讓大家無法接受的是李阿姨酷愛打電話。
每天,李阿姨都會在不固定的時間段內煲電話粥。最近可能是她的某個親戚家裏出了問題,打電話的時間更長,頻率也更高。有時候一聊就聊上幾個小時,聊到讓她覺得氣憤的時候,自然也就會把聲音的音調調整到高八度。辦公室的人素質都很高,沒有人刻意去關注她講的什麼,但是,在一個不封閉的環境裏,人很難做到不受外界的幹擾。
有些時候,大家會不自覺地就被李阿姨談話的內容吸引,被迫停下手上的工作,聽李阿姨講瑣碎的家務事。有些時候。大家不自覺也感染上李阿姨的怒氣,自己也開始心浮氣躁,說話就感覺和誰憋著氣一樣,大家越來越感覺到情緒不高。對不少職員來說,聽李阿姨講了一下午的話,下班回家後居然整個人渾身乏力,就像幹了一天的體力活似的。
不難理解,在李阿姨高分貝的傾訴中,大家下意識地把自己的神經繃得緊緊的,像上足了發條似的,所以感到非常壓抑。等下班後,大家才能恢複到放鬆狀態。所以,大家寧願讓王阿姨象征性地做一下衛生,也不想讓自己的精神天天處於疲憊的狀態。
幾天後,勤勞的李阿姨就帶著疑惑的心情“下崗”了。
你學會了嗎?
壞情緒往往是會傳染的,對此職場人肯定都有切身的體會。受到批評和埋怨時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如果選擇讓壞情緒影響自己,或者將壞情緒轉移到別人身上,就太糟了。在受到老板和上司的批評時,如果你不能客觀冷靜地對待,就會心生煩躁和憤怒,並把這種壞情緒帶到工作中,影響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在工作中,誰都免不了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對別人給予的批評,我們應該感謝對方及時提醒自己,使自己以後能避免同樣的錯誤。即便遭到無緣無故的批評,也不要生氣和怨恨,而應該保持淡定樂觀的態度,將批評視為對自己提醒和鞭策。隻有這樣,你才不會受到職場中壞情緒的影響。
特雷默定律——不要再自尋煩惱了
心理學名詞
特雷默定律,由英國管理學家特雷默提出,他認為:“每個人的才華都不盡相同,各有長短,用人的時候看重的是此人的優點而不是缺點,一個合適職位的含義就是能夠揚長避短。”對領導者來講,沒有無用的下屬,隻有不會用人的上司。
很多白領之所以會感到壓力太大,就是因為他們每天都能看到無數比自己強的人,進而感覺出頭無望,於是整日忐忑不安。特雷默定律給職場人的啟示是,不要想得太多,那不過是自尋煩惱罷了。與其一天比一天心煩,不如向領導說出你的心聲,看他是不是你的伯樂。
經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