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的感歎不無誇張的成分,雖然狄仁傑的確能幹,但還沒有到離開他地球就不轉的地步。事實證明,離開狄仁傑的武周帝國,不但轉,而且轉得依然像模像樣。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忠誠,狄仁傑的忠誠是為了心中那份堅持。對於武周和武則天來說,狄仁傑隻是一個臥底,而不是一個神探。
什麼是臥底?有人說臥底就是取得對手信任,保全自己再借機幹掉對手。
我認為最高明的臥底,不是以幹掉對手為目的。最高明的臥底,是去化解對手。
武則天想當皇帝的時候,隻是想自己過過癮。她沒有考慮更多,更沒有想到當了皇帝之後怎麼辦。很多時候,很多事情,武則天個人是無法改變的。尤其在後期選擇接班人時陷入兩難境地,一邊是李唐,一邊是大周,哪一個她該放開?狄仁傑捕捉到了武皇的心思,在取得信任的前提下積極進諫,成就了還政於李唐的曆史偉業。
正如林語堂先生寫的《武則天正傳》中所言:“他的冷靜,他的耐性,他的智慧,他的眼光,都不弱於武後。他正是武後的克星。”
克星,不是水火不容,兵戎相見,而是一物降一物,是一種致命的吸引力,是巨大的磁場。
與狄仁傑相比,武則天是單純的,單純到信任狄仁傑的一切。“別人賣了你,你還幫別人數錢呢!”其實這句話用到晚年的武則天身上也無不妥。武則天當政時,久經江湖的狄仁傑已經慢慢修煉成為官場老妖精。
狄仁傑抓住一切機會去付諸自己的行動,隻為心中理想:複辟大唐。
武則天執政以來,許多大臣想恢複李唐,他們有的當麵諷刺,有的公開造反,但最後的結局都是生得偉大,死得憋屈。隻有狄仁傑做到了既化解了對手,又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這才是真正的政治家。
倒下去一個狄仁傑,魏元忠還在,姚元崇這時候也混成了重臣,當然還有老狄臨走之前推薦的張柬之,他們能將狄仁傑的堅持作為自己的堅持嗎?一切猶未可知。
從另一方麵來說,狄仁傑的離開,是騰出位置給後來者,官場也講究個新陳代謝,不然一個人老占著位置,那後來者就沒辦法混了。一代良相狄仁傑完成了他的曆史使命,為下一步李唐的順利接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逝者已逝,該致敬的還是要致敬,該繼續的還是要繼續。
久視元年(公元700年)十月,即狄仁傑去世後一個月,武則天宣布以十一月為正月(即歲首)的周曆廢除,恢複以一月為正月的夏曆,大赦天下。自永昌元年(公元689年)開始,使用了十一年的周曆終被廢除,恢複李唐王朝使用的夏曆。曆法,在古中國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唐代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向李唐表示臣服的一大標誌便是改用唐朝的曆法,稱之為“改正朔”。
武則天在登基之前宣布改用周曆,是她即將發動武周革命的預演,而現在棄周曆複唐曆,是不是有著更深刻的用意?
朝堂之上因為失去重臣而陷入一時的低迷,而在遙遠的邊塞,武周帝國也迎來考驗。
久視元年(公元700年)七月,吐蕃將領麹莽布支率軍對涼州發起進攻,包圍了昌鬆(今甘肅省古浪縣一帶)。
時任隴右諸軍大使的唐休璟率軍在洪源穀與吐蕃軍展開激戰。
在這裏插一句,吐蕃和唐朝的淵源,我們都知道鬆讚幹布和文成公主。當時能玩得轉,砍得開的超級大國並不僅僅隻有武周(大唐)一個。綜合各方麵指標來看,吐蕃老弟多少應該也算大半個。如果按搶地盤多少來劃分功力高低的話,吐蕃老弟的軍事實力絕對不在唐朝之下。
翻看史料,你會驚訝地發現唐朝與吐蕃在一百多年的較量中,各有勝負。今天你吃了我一悶棍,明天我捅你一刀子。
輸了贏回來,贏了再輸回去,事情不大但很讓當權者傷腦筋,大家都埋頭搞建設,玩陰謀,誰有工夫天天在一起練架。
就在你捶我一頓,我捶你一頓的過程中,吐蕃這個小地主侵吞了唐朝這個大地主大片宅基地。雖然地主從來不差地,但自己的宅基地蓋上別人家的房子,產權問題和麵子問題置於何處?
何況後來他們還出了個很牛的房地產開發商——鬆讚幹布。布達拉宮就是這個吐蕃最大的幹部鬆讚幹布建好後送給他的唐朝媳婦文成公主的超豪華公寓。史料記載,到中唐時期,吐蕃“盡據羊同、黨項及諸羌之地,東接涼、鬆、茂等州,南臨天竺,西陷龜茲、疏勒等四鎮,北抵突厥,地方萬裏,諸胡之盛,莫與為比”。也就是說,不僅西北地區原屬大唐版圖的河西隴右諸州全部被吐蕃給一點一點生吃了,就連西南地區原受大唐冊封的南詔國,也同時被納入了吐蕃的勢力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