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誠信是種傳統美德 (1)(1 / 2)

誠實守信,作為一種傳統美德,深深地鐫刻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我們的先輩一直把誠信作為人生的一種美德、一種修養和一種崇高的追求。“一諾千金”、“一言九鼎”、“言必行,行必果”,這些反映古人講誠信、守承諾的名言警句,千古流傳,至今依然是我們為人處世的座右銘。雖然時代在不斷前進,但這些千年積澱的優秀傳統美德和寶貴的精神財富仍然值得我們再次虔誠回望……

曹操斷發示誠信

一次,曹操統領大軍去打仗,途中要經過一片麥田,曹操下令說:“所有將士都必須小心,凡有踐踏麥子者,不論是誰,立即斬首示眾。”老百姓開始並不相信,都躲在暗處暗自觀察曹操軍隊的行動。

隻見官兵們都下馬用手扶著麥稈,小心地走過麥田,沒有一個敢踐踏麥子的。老百姓紛紛稱頌。

突然,從麥田裏飛起一隻小鳥,將曹操的坐騎驚得一下子躥入麥田。受驚的馬兒嘶鳴著,踐踏了一小塊麥田。曹操立即叫來隨行的官員,要治自己踐踏麥田的罪過。官員說:“怎麼能給丞相治罪呢?”曹操說:“我親口說的話,如果自己都不遵守,還有誰會心甘情願地遵守呢?”隨即抽出腰間的佩劍,就要自刎。眾將領趕忙攔住。

這時,有一位叫郭嘉的大臣走上前說:“古書《春秋》上說‘法不加於尊’。丞相統領大軍,重任在身,怎麼能自刎呢?”

曹操沉思了好長時間,才說:“既然有‘法不加於尊’的說法,我現在又肩負著天子交給我的重要任務,那就暫且免去一死。但是,我犯了錯誤也應該受罰。”於是,他揮劍割斷了自己的一綹頭發,扔在地上說:“我就以割發代替砍頭吧。”

古時候的人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意思是說一個人的頭發和皮膚是從父母那裏得到的,隨便割掉頭發被視為大逆不道,是不孝的表現。因此,在當時的人看來,曹操當眾割斷頭發和砍頭是一樣重的刑罰。從此以後,軍中將士對曹操更加信服了。

換位思考:

曹操身居丞相高位,卻能嚴以律己,稱得上是一個稱職的領導者。我們也應學習曹操這種品德,不應隻說空話而不行動。想一想,在學習中你有欺騙老師、家長的行為嗎?

成長感悟:

十句空話,不如一個行動。人,不可成為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韓信一飯千金

韓信小時候父母雙亡,常常吃不飽飯。

無處吃飯的韓信經常去淮陰城下的淮水邊釣魚,然後將釣到的少得可憐的魚賣掉,再買點東西填肚子。

有一次,韓信一連好幾天都沒有釣到一條魚,也一連好幾天都沒吃東西了。他餓得頭發暈,腳發軟。

一位在淮陰河邊洗衣服的老媽媽發現韓信走路有氣無力,挺可憐的,便上前扶住他,關切地問:“孩子,你這是怎麼了?生病了嗎?”

韓信難為情地向老媽媽說了實情。老媽媽立刻把韓信扶回自己家中,拿出飯菜讓他吃了個飽。

韓信非常感激地對老媽媽說:“老人家,謝謝您這麼關心我,我不會忘記您的恩德。將來我若能有出息,一定要重重地報答您!”

老媽媽生氣地說:“我給你吃點兒便飯,難道就是為了得到你的報答嗎?”

後來,項梁、項羽叔侄起兵反秦,韓信便去投了軍,因得不到項羽的重用和信任,之後便轉投到劉邦的軍中,成了劉邦手下的一名小軍官。後來,經過蕭何的極力推薦,劉邦任命韓信為大將軍。韓信果然不負眾望,率兵東下,相繼打敗魏、趙,降服燕、齊,最後與劉邦會合在垓下滅了項羽,為漢高祖劉邦奪取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他也被劉邦封為“楚王”。

幾年後,韓信衣錦還鄉,便下令尋找自己的恩人——曾給自己吃過救命飯的老媽媽。

韓信對她謝了又謝,並送給她一千兩黃金作為報答。老媽媽不肯要,可是韓信不忘當初的一飯之恩,定要以千金相謝。老媽媽推辭不掉,隻好收下了。

換位思考:

功成名就後的韓信並沒有忘記多年前自己的承諾,千金報答老媽媽,說明他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更是一個一諾千金的人。你也能像韓信一樣,從小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嗎?

成長感悟:

受人恩惠,切莫忘記,哪怕所受的恩惠很微小也應常記在心。

山濤守信育遺孤

三國時期,曹氏家族與司馬昭為了爭奪國家的統治權而明爭暗鬥。官場腐敗,許多有才學的人都不想卷入其中,紛紛逃避現實。其中,有七個很有名的文人——阮籍、嵇康、山濤、向秀、劉伶、阮賢、王戎,這七個人經常在竹林裏閑遊,一邊喝酒,一邊做詩彈琴,試圖尋找亂世中的一份清靜,史稱“竹林七賢”。

當時的朝廷,表麵上是曹操的後代在當皇帝,實際上是由有篡位野心的丞相司馬昭把持大權。司馬昭為了擴大勢力,想請“竹林七賢”出來做官。司馬昭首先請山濤出山,由於他和山濤有點兒親戚關係,山濤不好拒絕,就答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