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山濤推薦嵇康到朝中做官。由於山濤事先沒有征求嵇康的意見,嵇康非常生氣,便寫了一封《與山巨源絕交書》給山濤(山濤字巨源),斷絕與山濤的朋友情誼,並在信中強烈抨擊了司馬昭。
後來有個叫鍾會的小人在司馬昭麵前說嵇康的壞話,司馬昭就趁機找了個借口把嵇康抓到監獄裏,並判了他死刑。山濤幾次上書司馬昭,請求為嵇康減免罪行,但是司馬昭仍一意孤行。
臨死前,嵇康把自己隻有十歲的兒子嵇紹托付給山濤,山濤答應了。
嵇康死後,山濤對嵇康一家老小悉心照顧,把嵇康的兒子更是當成親生兒子一樣看待。
嵇康被殺的二十年後,司馬炎當了皇帝,朝廷的混亂局麵有所扭轉。山濤就上書給司馬炎說:“父親有罪,但和兒子沒關係。嵇紹現在已經長大成人,並且品德高尚,才華橫溢,應該重用。”司馬炎采納了山濤的意見,任命嵇紹為秘書郎。
換位思考:
在嵇康已修書明確斷絕了與自己的交往後,山濤仍不計前嫌,在嵇康有性命之憂時出麵為他求情,並答應撫育嵇康的遺孤。更難能可貴的是,他不僅將嵇紹養育成才,而且成功舉薦嵇紹為秘書郎。朋友托付你辦的事情,你會盡心盡力地完成嗎?
成長感悟:
老百姓常說,應人事小,誤人事大。答應別人的委托是個小事,但沒有信守諾言,沒能辦好事情而貽誤了別人卻是大事。所以,一旦承諾了,就必須全力以赴,兌現自己的諾言。
曾參殺豬
曾參又名曾子,是春秋末期魯國著名的思想家、儒學家,孔子學生中的七十二賢之一。他博學多才,德行高尚,十分注重修身養性。
一個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畢,換上一身幹淨整潔的藍布衣服,準備去集市買一些東西。她出了家門沒走多遠,兒子就哭喊著從身後攆了上來,吵著鬧著要跟著去。孩子不大,集市離家又遠,帶著他很不方便,因此曾子的妻子對兒子說:“你回去在家等著,我買了東西一會兒就回來。你不是愛吃醬汁燒的蹄子、豬腸燉湯嗎?我回來以後殺了豬就給你做。”這話倒也靈驗,兒子一聽,立即安靜下來,乖乖地望著媽媽一個人遠去。
曾子的妻子從集市回來時,還沒跨進家門就聽見院子裏捉豬的聲音。她進門一看,原來是曾子正準備殺豬給兒子做好吃的。
她急忙上前攔住丈夫,說道:“家裏隻養了這一頭豬,隻有逢年過節時才殺的。你怎麼拿我哄孩子的話當真呢?”
曾子說:“在小孩麵前是不能撒謊的。他們年幼無知,經常從父母那裏學習知識,聽取教誨。如果我們現在說一些欺騙他的話,等於是教他今後去欺騙別人。雖然做母親的一時能哄得過孩子,但是過後他知道受了騙,就不會再相信媽媽的話。這樣一來,你就很難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
曾子的妻子覺得丈夫的話很有道理,於是心悅誠服地幫助曾子殺豬去毛、剔骨切肉。沒過多久,曾子的妻子就為兒子做好了一頓豐盛的晚餐。
換位思考:
曾子做得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應該給孩子做個好榜樣。曾子用言行告訴做父母的人,哪怕是對孩子,也應言而有信,誠實無詐,因為身教重於言傳。你的父母做到了嗎?不妨讓他們跟你一塊兒學習一下這篇《曾參殺豬》吧。
成長感悟:
做父母的人,都應該像曾子夫婦那樣講究誠信,用自己的行動做表率去影響自己的子女。
蔣前黎千金一諾
明朝時,在山西太原有一個叫蔣前黎的藥材商人,由於重承諾、講信義,在太原遠近聞名。
有一次,蔣前黎的一位朋友將一千兩白銀寄存在他家中,由於朋友有急事,加上對蔣前黎特別信任,所以沒留下任何憑證就離開了。後來,這位朋友還沒來得及將銀子取回就因病離開了人世。
待朋友的家人處理完後事,蔣前黎便對朋友的兒子說:“賢侄啊,有件事我今天必須告訴你,你父親曾經將一千兩白銀寄放在我這裏。生前他可能是由於事情繁多,一直沒有取回去。現在你父親去世了,就由你將白銀領回去吧!”
朋友的兒子聽蔣前黎這麼一說,當時就愣住了,疑惑地問:“蔣伯伯,我父親生前從未提及此事,臨終前也沒有說到這件事呀!”
蔣前黎說:“或許是你父親事情多,把這事給忘了。”
朋友的兒子接著問道:“蔣伯伯,我父親寄存一千兩白銀時可留下什麼憑證?”
“沒有,我們隻是口頭上互相許諾了。”蔣前黎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