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怎麼可能呢,哪有人寄存這麼多的錢物卻連個憑證都不留呢?再說,家父生病的時候,我一直在他的身邊服侍,他的確不曾跟我說起過此事。多謝蔣伯伯的好意,我不能平白無故地接受這一千兩白銀。”朋友的兒子執意不肯接受。
蔣前黎十分嚴肅地對朋友的兒子說:“憑證在心裏而不是在紙上。我想那是你父親十分信任我的為人,所以才沒有對你說起這件事!可這一切的確都是真的!”
說完,蔣前黎便吩咐仆人將白銀封好,裝上馬車,護送朋友的兒子將銀子運回家去了。
換位思考:
沒有見證人在場,沒有任何憑證,蔣前黎麵對千兩白銀卻不為所動,真是一個仁義誠信之人,能交如此朋友,真是人生之大幸。反思一下,你是否也值得朋友如此托付呢?
成長感悟:
得一時便宜,將失去一世的信譽。很多時候,良心和信用遠比白銀千兩、萬兩更珍貴。
樊於期舍生守信
秦始皇嬴政的父親叫嬴異人,年輕的時候在趙國充當人質。當時,趙國有個叫呂不韋的富商,他想利用嬴異人提高自己的地位。為了巴結嬴異人,呂不韋送給嬴異人一個美女做妻子,這個美女就是嬴政的母親。後來,在呂不韋的幫助下,嬴異人回到秦國,做了秦國的國君,立嬴政為太子,封呂不韋為丞相。
嬴異人死後,嬴政繼位當了國君,後來他發現自己並不是嬴異人的親生兒子,他的生身父親是呂不韋。按照當時的規定,嬴政不是皇室子孫,不是真龍天子,不但不能繼承王位,還要被處死。嬴政為了保住王位,就把所有知道事情真相的人都一一給殺了。最後剩下的是大臣樊於期,樊於期知道嬴政要殺他,就逃到燕國避難,住在朋友荊軻家裏。
樊於期深知這個秘密一旦傳出去就會引起整個秦國的動亂,不知道要死多少人,於是他決心保守秘密。
後來,嬴政讓燕國交出樊於期的人頭。樊於期知道了這件事以後,主動找到荊軻要他向秦國獻出自己的人頭,以免秦國找借口發動戰爭。他在死前對荊軻說:“見到秦王後,你告訴他,我沒對任何人說過後宮的秘密。”
嬴政要燕國交出樊於期的人頭隻不過是個借口,他早晚還是要攻打燕國的。為了阻止秦國發動戰爭,燕太子丹決定以送樊於期人頭為名刺殺嬴政,這個任務就交給了荊軻。
荊軻刺殺秦王失敗,被嬴政用劍刺穿了胸膛,在臨死的時候他對嬴政說:“樊於期讓我告訴你,後宮的秘密他沒對任何人說過。想不到秦國這樣不講信義的國家,還有樊於期這樣舍生守信的人啊。”
秦王非常後悔當初迫害樊於期這樣一個正人君子。
換位思考:
雖然秦王對樊於期不義,但樊於期還是做到了從國家利益出發,舍生取義,真是大丈夫。生活中,也許你無意中發現了同學或朋友不為人知的個人隱私,如果說出來,可能會傷害到他人的自尊或情感,你能做到守口如瓶嗎?
成長感悟:
常常說,話到口邊留三分,很多話說出來可能就是對別人的一種傷害。有時三緘其口,其實也是最好的守諾。
許衡不食無主之梨
許衡是我國元代時傑出的政治家、教育家、天文學家和思想家。他為人正直、誠實,《元史·許衡傳》裏記載了一件許衡不食無主之梨的故事:
許衡年輕的時候,有次和幾個夥伴一起到河南遊曆。他們來到河南時,由於那裏剛剛發生了一場戰爭,老百姓都逃走了。許衡和夥伴們走了很久也沒找到一家客店,甚至連一戶可以討水喝的人家都沒有。頭上的太陽火辣辣地照著,大家又渴又餓,難受極了。
這時,突然有人發現前麵路邊長著一棵高大的梨樹,樹上的梨子又黃又大,清香誘人。夥伴們都急忙跑到樹下,摘的摘,吃的吃,亂成了一團。可是許衡卻一個人走到樹蔭下,拿出手帕擦了擦頭上的汗,並沒有去摘樹上的梨。
一個夥伴招呼許衡說:“許衡,你在幹什麼呢?快來吃梨呀!既解渴又充饑。”
許衡說:“那梨樹不是我的,而梨的主人又不在,我怎麼可以隨便去摘來吃呢?我不吃!”
“現在時局這麼亂,大家都各自逃難,這棵梨樹恐怕早已沒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夥伴們滿不在乎地說。
許衡笑了笑,誠懇地說:“我不能欺騙我自己,縱然梨樹沒有主人,難道我的心也沒有主人嗎?”說完,就坐在樹下休息。
直到大家吃了個夠,再次趕路時,許衡也沒動過樹上一個梨。
因為許衡從小養成了講誠信的習慣,後來贏得別人的尊重,最終成為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學者。
換位思考:
戰亂之時,許衡和幾個夥伴在遊曆過程中遇上一棵難覓主人的梨樹,又渴又餓的夥伴們紛紛摘梨吃,而許衡卻以樹沒主人而自己的心有主人為由不去摘梨吃,也就是說,吃這些“無主”梨,也許可以騙得了別人,但騙不了自己,足見他是一個十分講誠信的人。我們也應該做一個行動上和內心裏都誠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