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乃陸地上隆起高聳的部分。它本是平常普通的造物,但卻給人間帶來美的神往,詩的傳說。
集森林、草原、湖泊於一身的阿爾卑斯山;被稱為“非洲屋脊”的終年白雪皚皚的乞力馬紮羅山;美洲古文化發祥地的安第斯山;蘊藏豐富石油礦產的紮格羅斯山。它們以獨特的個性和自身的價值生存於世,蜚聲四海。
然,要看山,還請到遠東來看太行山。盡管它的名氣賽不過那些聲震寰宇的“龐然大物”,即使在中國境內,也許它還比不上泰山的莊重安穩,遜色於黃山的妖嬈風流,缺少廬山的溫柔嫵媚,鬥不過華山咄咄逼人的武士氣概,但是,太行山,是實實在在的山,坦坦率率的山。山的風度,山的氣質,山的儀表,山的概念,在太行山的千裏軀體中,獲得了淋漓盡致的注釋。綿延太行山,在豫北地區伸出一條支脈,進入林縣境內,它就是林慮山。這裏山峰突兀,重岩疊蟑,挺拔雄勁,姿態萬千,雲梯、棧道、洞穴奇秀而險峻,富有怪、險、絕、奇的陽剛之美。
早從商代開始,曆代帝王將相、僧道名仕和文人墨客,都把這條太行支脈視為山高靜幽的風水寶地,爭相遊覽觀光、避暑修煉和吟詩作畫。
北魏文學家、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洹水》和《水經注濁漳水》中,最早對林慮景色作了形象的描繪:“景物雄奇,秀絕一郡”,“青崖如點黛,赤壁若朝霞,樹翳文禽,潭泓綠水,景物奇秀,為世所稱”。唐代“八仙”道人昌洞賓周遊全國名山,把林慮山視為修道養性寶地,隱居不舍。北宋三朝宰相韓琦攀上林慮山中段最高處的天平山時,深為眼前的危崖、深澗、泉石所傾倒,讚日:“林慮天平山者,天下絕勝之境也,雖江南諸山素有名者,皆所不及。”過桃園村,順桃花源河穀而上,一路絕壁峭石,雲騰霧繞,如入漫漫山水畫屏之中,一派仙境聖景,非一般筆墨能寫得肖似,有古人在此望景興歎:“雖善工亦不可圖畫。”
五代著名畫家荊浩曾在林慮山長龍之首的洪穀金燈沐浴山光,買田數畝,躬耕而食,自號“洪穀子”,以畫山水自娛,作畫上千幅,終於創立了中國畫墨筆勾皴法“北方全景山水畫派”,成為一時之冠。
江山代有才人出,備領風騷數百年。
時光進入20世紀80年代,河南青年畫家王宏劍深入林慮山中,整整用去兩個寒暑的光陰,終於創作出油畫《奠基者》,一舉在全國第六屆美展奪得銀牌獎。
《奠基者》以巍巍太行山為背景,5個經曆不同、性格迥異的男女山民背馱石塊重荷向前挺進。他們弓背的姿態,專注的目光,倔強的氣質,紮實的腳步,似乎是共性的。一位很有權威的教授對著《奠基者》激動地說:“這幅畫,放在首都,它就代表了河南;倘若拿到世界,它就代表了中國。”
畫家王宏劍癡情地說,我在太行山深入生活兩年,得出一個結論,隻要真正地沉到這架山裏,就能畫出中國最好的畫,就能創作出世界一流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