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過去的事情(1)(1 / 3)

一個小康村的昨天小關鎮位於河南省鞏義市東南方20公裏的地方,為入鞏義達洛陽的險要關口,俗稱山小關。這裏90公裏,上的土地屬山巒丘陵,特殊的地理環境釀造出十年九旱的惡劣狀況,小關鎮自然與貧窮結下不解之緣,而且是以窮得“出類拔萃”聞名方圓。山民為填飽肚子,隻有四處奔波去尋覓廉價的食物充饑。當人們打量著衣服襤褸手掂麵袋麵黃肌瘦的陌生人問:哪來的?”答日:“小關的。’問者即刻就明白了:“噢!買糠的。”不用再問什麼了,來自小關的人,隻有吃糠的資格。

可是。小關這地方還有連糠也吃不起的村莊呢,就是那個群嶺突兀!“巒縱橫的丁煙村。

是的,小關是豫西山區最窮的鄉,丁煙是最窮鄉裏最窮的此村。

一.關予丁煙村的傳說

小關地域原本沒有丁煙這個名字,丁煙村的出現,要追溯夕到1948年的暮春。一部分竹林村人和他們所在的地盤獨立了出來,取“丁峪”自然村與“煙洞廟”兩地名的第一個字合稱“丁煙”。然而,那時期的丁煙村僅生存了一個多年頭,就消聲匿跡了。

丁煙村真正的誕生,應該是公元一千九百六十一年,正值天災人禍瘋狂橫行之時,丁煙恰在如此不祥時間蹣跚地走進人間。

一孔破窯洞,一張破桌子,一個快要散架的櫃子,一把坐上人就東倒西歪喊救命的老椅了,這就是丁煙村委的全部家當。滿目愁容,一副窮相。

“丁煙,丁煙,窮得叮當響,幹得直冒煙。”這是當地人對丁煙其名的一種詼諧的解釋。

丁煙這名字,未經算命先生的占卜,缺少風水先生的論證,所以它很不受人鍾愛,難怪這裏流傳的民謠說:“出門就是山,半天山裏轉;取得媳婦少,滿村光棍漢。”是啊,丁煙村裏的9個自然村,無論是一溜窯,胡家窪、丁峪,郅固,還是鵝溝、駝溝,南溝、羊圈溝等,都像嵌鑲在荒禿大山上的灰不溜啾的幹巴巴的土丘,既無光澤,又不水靈。

唉!丁煙,丁煙!這個不討人喜歡的名字,你給對民帶來多少酸楚和困頓啊!

丁煙人下山不敢承認是丁煙村人,怕人看不起啊!山上的人哪裏算人!可是不承認也不中,還是讓外村人看出來了。看,那不是丁煙村的人來了,有一種標誌在為窮山溝人做著注釋,一是臉髒,因為沒有水洗臉,二是衣服髒,髒得白褂子上結了灰疙痂,三是說不好話,是啊!沒見過世麵的山裏人,咋能講好話,舉個例子吧,有一天,丁煙村裏一個叫黑蛋的農民去公社聯係什麼事,一個幹部問他啥成份,他回答:“俺家是籮頭盛糞。”弄得在場人轟堂大笑。一次,丁煙村鄰裏的一方田地不知被誰踩下一個腳印,村裏人們在議論,在發泄,他們截住正欲出山路經此處的丁煙人,非說那腳印是他踩的,非讓他趴下身子把腳印給抹平才中。

唉!人要是窮了,連走路都招邪,丁煙人啊!浸著眼淚也得把腳印抹掉。公社(現在的鄉、鎮當時為公社)駐隊幹部沒有人願意來丁煙村的,為啥?因為丁煙村一無吃飯的地方,二無住宿的地方。要說真的沒有也太絕對,隻是吃與住的條件超乎尋常的惡劣罷了。

丁煙人的窯洞裏麵喂著牛,睡覺的床鋪與“牛圈”毗鄰,做飯的煤火也並列其中,來個客人進了窯,連站都站不住。空氣太差,啥味都有,光熏也要把客人熏跑呢!也有那要與群眾打成一片的幹部,不嫌農民生存空間惡劣,公社委員趙文成就屬這類幹部,他在丁煙村駐隊,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一次他在一家農戶吃午飯,農戶家一般都沒有飯桌,吃飯是一碗端狀,一手端著個大碗蹲在地上,一手用筷子往嘴裏扒飯。對幹部就要高看一眼,把老趙的飯碗放在小孩車的麵板上,算是有了餐桌;又搬了’兩塊土坯放在小車前,算上正經的餐凳了。老趙剛坐上餐凳還沒顧著扒飯,小車裏的孩子卻先下手為強了,一隻小手下已伸進飯碗,小孩娘見狀趕緊來處理這突發事件,邊賠著不是,老趙很平易近人地說著:“沒關係,沒關係。”話音還沒落地,就發出一陣嘟拉拉的聲音,小孩的稀屎軍得到處皆是。

不用說,老趙這頓飯沒能吃好,幹部們知道既來丁煙村,就沒有打算吃好飯。

二.水的困惑

丁煙村12.3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幾乎找不見。一方平整的田地,到處溝壑縱橫,山巒起伏,更沒有一條像樣的道路。進了丁煙村不是曲曲彎彎的蚰蜒式狹窄小道,就是坑坑凹凹坎坎坷坷的難行山地,有些地方,連這種路也沒有了,人要通過,就得彎下身子低下頭,甚至於要爬行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