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清朝統治者的自救努力為何未能挽救滅亡?(1 / 2)

本文發表於《清史參考》,2012(5)。

晚清時期,麵對著內憂外患,政權風雨飄搖、朝不慮夕的危急局麵,清朝統治者當然不會無動於衷,束手待斃。他們采取了兩手並用的應急措施:一手是開動全部國家機器,對威脅統治權力的敵手全力鎮壓;另一手是在可能範圍內實施某些政治、經濟變革,力圖以此加強統治力量,化解政治危機。這種情況,最明顯的發生在19世紀50、60年代和20世紀的最初十年。

前麵一手,當然是對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和對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鎮壓,這個眾所周知,不必多說。在鎮壓太平天國時,在外敵不過是“肢體之患”、“肘腋之憂”而造反的農民則是“心腹之害”的思想指導下,不惜向剛剛占領過京師、給予清王朝沉重打擊的外國侵略軍求助,實行“借師助剿”,聯合鎮壓。這充分暴露了清王朝的政治本質。

另外一手,則主要表現在鹹、同年間的洋務運動和清末最後十年的新政與預備立憲上。

洋務運動和新政、預備立憲,取得了一定的積極成果,這是不應該忽視和否定的。洋務運動時期,建工廠,修鐵路,開礦山,行輪船,在中國首次引入了機器生產;開同文館,派留學生,傳播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所有這些,可以說邁開了中國社會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新政和預備立憲,把學習西方從器物層麵伸展到製度層麵,一定程度上推進了走向近代化的步伐。這些都應該實事求是地加以肯定。

清代官德叢談清朝統治者的自救努力為何未能挽救滅亡?

但是,社會實踐對這些活動作了最好的評判。洋務運動最後以失敗而告終;新政和預備立憲,在革命風暴的衝擊下,半途夭折,同清王朝一起成了曆史的過眼煙雲。

為什麼清朝統治者的這些自救努力,終究沒有能挽救他們的滅亡命運呢?在我看來,這些活動存在著三個致命的弱點:一個叫做“表不治本”,一個叫做“緩不濟急”,一個叫做“勢不可為”。

先說“表不治本”。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是“中體西用”,就是說,封建君主專製製度這個本體是不可動搖的,西方的“堅船利炮”等物質文明則可以拿來應用。新政和預備立憲雖然提出某些政治方麵的革新,但出發點和歸宿依然是“大清皇帝統治大清帝國,萬世一係,永永尊戴”,“皇上神聖尊嚴,不可侵犯”(《欽定憲法大綱》)。在封建主義統治秩序的基礎上嫁接一些資本主義的因素,這就使它陷入不可調和的矛盾之中。梁啟超批評洋務運動是“不變本原,而變枝葉;不變全體,而變一端”(《戊戌政變記》,卷5),譚嗣同的批評是“不務本而欲齊其末”(《記官紳集議保衛局事》),康有為則指出洋務運動是“根本不淨,百事皆非”(《上清帝第四書》)。這裏所說的“本”、“本原”、“根本”,指的就是封建君主專製主義這個“命根子”,不跳出這個藩籬,就不免“百事皆非”,其他一切都是空中樓閣,不可能取得實際效果。其實這一點,洋務運動的掛帥人物李鴻章也是心知肚明的。他在一次私人談話中,就坦率承認:“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淨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裏麵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對付。”但碰到大風大雨,“自然真相敗露,不可收拾”(吳永口述:《庚子西狩叢談》,1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