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清朝統治者的自救努力為何未能挽救滅亡?(2 / 2)

再說“緩不濟急”。洋務運動雖然隻是枝節的改革,但在頑固勢力看來,已經有“用夷變夏”的危險,所以竭力阻擾和反對。因此洋務運動隻能步履維艱,蹣跚前行。僅僅一個修鐵路問題,就整整爭論了十年。預備立憲時,清廷迫於形勢,不得不接過“立憲”的旗幟。但定計之初,就明確說明“至於實行之期,原可寬立年限”,這句話透露了問題的本質。“立憲”本來是個無可奈何的選擇,不舉這個旗幟,政權危在旦夕;接過這個旗幟,至少可以苟延敷衍一時,所以重點正在“預備”二字。“預備”也者,就是並不打算馬上兌現之意,至於什麼時候實施,不妨推到遙遠的將來。整個預備立憲的過程如此磨磨蹭蹭,一波三折,其實倒是早就確定的方針。這不僅使革命派進一步看清清廷預備立憲之虛偽,也使主張實行君主立憲的立憲派大失所望,使許多立憲派轉到共和革命的立場上去。革命形勢一觸即發,而清廷卻企圖用這種拖延戰術來應付,正所謂“急驚風碰上慢郎中”,其失敗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最後說“勢不可為”。是指從當時的客觀形勢看,控製著中國這個半殖民地的帝國主義列強,決不允許在這裏實行真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改革。列強為了最大限度地攫取自己的利益,必然要按照自己的麵貌去改造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向這些地區傳播某些資本主義的文明,把一些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管理製度、科學技術引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毫無疑問,這一點在客觀上對這些地區的發展會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有些人竭力誇大這一點,宣稱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侵略帶來了西方的文明,沒有西方文明中國就不能進步。西方殖民主義勢力衝擊了中國封建的“超穩定係統”,不但有利於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文化向世界體係擴展,而且從根本上改變了東方曆史的發展過程,“成為東方民族趕上現代文明的唯一現實良機”。這樣的說法,就把主次顛倒了,把本質、非本質的東西顛倒了。因為殖民主義侵略、統治這些地區和國家,主要是為了向這些地區攫取政治特權和經濟利益,進行殘酷的掠奪和剝削,絕不允許這些地區和國家走向現代化。正像馬克思在談到英國入侵印度的影響時指出的,盡管不列顛帶給印度蒸汽機和科學,但“英國資產階級將被迫在印度實行的一切,既不會使人民群眾得到解放,也不會根本改善他們的社會狀況,因為這兩者不僅僅決定於生產力的發展,而且還決定於生產力是否歸人民所有”(《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中國的情況也是這樣。帝國主義列強侵入中國的目的,決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相反,帝國主義勾結中國封建勢力壓迫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才是中國近代曆史的本質真實。

所以,對洋務運動和清末新政、預備立憲的曆史作用,應該給予實事求是的肯定,但如果認為這就是中國現代化的發展方向,甚至認為如果不是辛亥革命的“破壞”和“搗亂”,隻要耐心等待清王朝進行有秩序的改革,中國早就實現現代化了,這樣的設想,自然遠離於曆史實際,即使不是偏見,至少也是過於天真了。

總之,清朝統治者曾經作了許多努力,以圖挽救王朝的覆亡。這些努力也產生了一些積極的作用,但主客觀條件決定了這些努力無法抗拒曆史大潮的衝擊,“無可奈何花落去”,最後終於沒有能避免滅亡的命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講清王朝的覆滅有著曆史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