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教你幾招去毒解毒方法(2)(1 / 3)

加工後的食物都富含卡路裏,缺乏營養成分。所以不要用經過高度加工的食品來代替更加健康的食品,如水果和蔬菜。另外,油炸類、燒烤類食物中含有大量致癌物質,一些醃製、膨化的食物和精加工的肉腸類食品中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等危害很大的化學成分,還有的食品中被加入了過量的人工添加劑,,這些食品給人體造成了巨大的潛在危害。

(四)小心家裏的致癌物

我們會提防來自外部的食物危害,卻往往忽略自己家裏正在發生著的黴變,正存在著的危機。下麵列舉一些有害卻被忽視的細節和食物。

1.茶垢。有人認為,茶垢是茶水長期沉積形成的,對身體無害,平時很少去洗,其實這是錯誤的。茶垢中含有鎘、鉛、汞、砷等多種有害金屬和某些致癌物質,如亞硝酸鹽等,可導致腎髒、肝髒、胃腸等器官發生病變。

2.水果中爛掉的部分。水果腐爛後,微生物在代謝過程中會產生各種有害物質,特別是真菌的繁殖加快。有些真菌具有致癌作用,可以從腐爛部分通過果汁向未腐爛部分擴散。所以,盡管去除了腐爛部分,剩下的水果仍然不能吃。

3.黴變的大米、花生和玉米。家裏存放的米麵長時間放置就會發生黴變,其中含有的黃曲黴素,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強致癌物質,容易引起肝癌和食道癌。有些人舍不得扔掉這些變質的糧食,以為多洗幾次或高溫消毒就能去除有毒物質,其實黃曲黴素一旦汙染食物,是很難徹底清除的。

4.燒焦的魚和肉。魚和肉裏的脂肪不完全燃燒,會產生大量的V-氨甲基衍生物,這是一種強度超過了黃曲黴素的致癌物。因此,烹調魚肉時應注意火候,一旦燒焦,千萬別吃了。

5.腐爛的白菜,隔夜的剩菜。“百菜不如白菜”,但是如果食用不當,白菜也是一害。腐爛和沒醃透的白菜中,都含有致癌物亞硝酸鹽。另外,隔夜的剩菜也會產生亞硝酸鹽,最好不要食用,如果食用,一定要充分加熱。

6.堿性食品中的味精。不少人炒菜喜歡放味精,此時一定要注意投放時間和環境。首先,不能在有蘇打、堿的食物中放味精,因為味精遇堿性食品會變成穀氨酸二鈉,使其失去鮮味;其次,做湯、菜時,應在起鍋前放味精,避免長時間煎煮,因為當味精被加熱到1200C時,會變成致癌物質焦穀氨酸鈉。

7.油炸、燒烤食品。所有的燒烤食品中,都容易出現一種致癌能力相當強的物質——苯並芘,這和油炸食品中的油反複使用所產生的是同一物質。

8.用衛生紙或毛巾擦過的水果。有些人習慣用衛生紙擦水果、碗碟,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習慣,因為許多衛生紙的消毒不徹底,攜帶大腸杆菌、致病性化膿菌、真菌、乙肝病毒等;其中的填料和粉屑殘留在餐具、水果上,也會對健康造成影響。

偽劣食品不用怕,五招幫你來識別

(一)價格偏低應注意

在日常消費中,許多人追求著“平價”,“貨比三家”本無可厚非,但是,若單純以價格而論,正規廠家無法與散兵遊勇相抗衡,尤其是在國家標準缺席、政府監管缺位的情況下,“李鬼”打敗“李逵”的不合理現象比比皆是。這背後的事實是,你用低價格買回家的商品,或許就是劣質或摻假的東西。可見,一味貪“平”並不是一個好習慣,在貨比三家的同時要記得選擇由正規廠家生產的、有品牌的產品。品牌的背後蘊含著實力、合格的產品、良好的商譽。一分價錢一分貨,優質必須以優價換取,這錢花得值。再者說,如果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樹立起品牌意識,多選購那些由正規廠家生產的優質產品,令低質低價商品失去容身之所,對行業發展來說是莫大的支持和幫助,而行業的發展也必將造就價廉物美,最終的受益者仍是消費者。

(二)慎選外觀誇張的食物

現在市場上有些食品的顏色、味道誇張,極易引起人的食欲,一看就想買。其實這是假象,如:饅頭特白,牛奶特香,可能是添加劑超標的表現;色澤太豔的產品,很可能是人為加入的合成色素或發色劑亞硝酸鹽造成的;油條特別大,可能添加的有洗衣粉;手工刀削麵、麻辣湯特別香,可能是湯裏放了罌粟的緣故。

(三)過分推銷要防範

列寧說過:在市場上叫嚷最厲害的人,往往是想把最壞的產品推銷出去的人。無論是在超市還是其他場所,遇到被過分熱情推銷的食品一定要注意,三思而後買。

(四)“早產”食品有貓膩

有些食品保質期很短,但逢到節日,需求量又特別大。製假者為了旺季多賣貨,就備足貨量,打上數天後的生產日期,坑害消費者。如個別湯圓生產者,從當年的12月份就開始生產湯圓,生產日期則一律打的是下一年農曆正月十五前幾天的日子,然後送冷庫裏保存。當旺季到來時就拋出去。消費者以為是最新的產品,但實際上已是凍了好幾個月的產品了。這種“早產兒”的現象,在奶類和其他一些保質期短的產品中也時有發生。對這類食品要本著少買的原則,盡量不要囤積。

(五)與名牌近似的食品要小心

什麼產品有名氣、賣得快,必然有假冒的產品隨之而來。如:有名的麵粉廠門前擺著一排麵粉在叫賣,銷售者稱是工廠分配給職工的年貨,其實是假冒產品。如德州扒雞是用正宗當年雞做原料,假冒德州扒雞用的卻是下蛋2~3年的下架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