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 論 醫學影像學的臨床應用(3 / 3)

骨關節係統具備較好的自然對比條件,傳統X線檢查目前仍為臨床上選擇最多的方法,特別是在脊柱和四肢骨創傷病例中常作為臨床申請的最初檢查手段,但其顯示解剖結構的微細程度遠不如CT,顯示關節腔、肌腱、韌帶、軟骨和骨髓病變的能力遠不如MRI。隨著US、CT、DSA、MRI、SPECT、PET-CT、PET-MRI、DSA-CT、MRI-US等多元化成像技術的發展和內窺鏡微創治療手段的廣泛應用,該係統疾病的臨床診療水平已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嶄新階段,如MSCT重建技術對骨形態和微細結構的顯示;US和MRI對肌骨解剖和組織生物學信息的反映;DSA對骨關節脈管係統和微循環狀態的描繪及PET-CT、PET-MRI、DSA-CT、MRI-US等融合影像技術對骨代謝和骨礦量化的分子影像學表達等,都從不同層麵豐富了影像學檢測內涵和應用範圍。近年來,MR關節造影技術對關節結構損傷評估的高度敏感度和動態CT掃描對再造關節功能評估、骨失穩運動評估的高精確度已得到廣泛認可;針對軟骨組織中以糖胺聚糖形式存在的鈉離子含量進行檢測的Na-MRI技術用於評估軟骨損傷與修複的研究,也取得了多項成果,並指導著臨床治療;為不適宜搬動的患者人群而設計研發的移動型專用肢體錐束CT已投入使用,圖像質量和診療效果滿意,具有良好前景。骨關節影像學檢查的臨床觀念已經出現轉變,借助多模態影像學全麵實現精準醫療目標的臨床診療模式正在形成。

麵對現代臨床醫學的飛速發展和醫學影像學的多模態形式,臨床醫師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之一即是對多元化圖像的正確解讀。對於剛剛步入臨床的醫學生和青年醫師而言,如何從多元化影像信息中獲取診療依據,利用客觀規範的方法實現精準醫療目標,是當前麵臨的重要任務。在選擇影像學檢查方法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麵:該方法對擬診疾病的適用性(即臨床價值),對病變的檢出率,應用的限度和可能出現的醫療風險。麵對病例圖像時,醫生主要應解決的問題是:有無異常(有病嗎?),定位(病在哪裏?),定形(何形狀?),定性(何病?),定量(何範圍?),定期(何種程度?)。在判讀影像時,要遵循以下原則:識別正常,發現異常,結合臨床,全麵分析,適度診斷,防範風險。在具體的診斷過程中,須重視以下問題:①影響診斷的技術因素,如影像采集技術是否標準,後處理方式是否正確,受檢體位是否合理等。②對各類偽影的識別,如呼吸偽影、搏動偽影、移動偽影、解剖偽影、接觸偽影、體外偽影、機械偽影等,以免造成誤診。③正確認識解剖變異與年齡相關性改變,警惕過診斷和欠診斷偏倚。④養成有序閱讀的良好習慣,避免漏診。⑤規範使用診斷詞彙,最大限度防範醫療風險。⑥對比治療前後的影像變化,客觀評價療效。通過多年的醫、教、研工作實踐,在具體的影像判讀過程中,我們深切感受到,複習老片是發現早期病變的重要手段,綜合影像分析是修正診斷偏倚的有效方法,適當建議其他檢查是完善診斷的有力保障,某類病變的定期複查是診斷過程的必要延續,病例追蹤是印證診斷的終結方式。臨床教學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必然途徑,科學研究是專業素質升華的至高層麵。隻有充分認識到學科建設和臨床研究永遠都在路上,才能做好醫、教、研工作,在精準醫療的發展道路上不斷開拓創新,持續進步。

(張強 李培秀 郭文梅 楊景震 霍英傑 石向明 張玉 耿園園 陳韶偉 徐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