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係統要求影像檢查技術具有很高的時間、空間和密度分辨率,長期以來,X線胸片主要用於心髒大血管外形和肺血狀態的初步觀察,而超聲成像則以綜合評價解剖形態、波譜和血流狀態等優勢廣泛應用於臨床。MDCT和DECT在遵循精準性(CT-fraal flow rerve, CT-FFR技術,從結構和功能兩個方麵評估冠脈狹窄,綜合提供冠脈病變解剖學和功能學信息的嶄新的無創性檢測體係)、安全性(低輻射和低對比劑)、多功能(大範圍多部位聯合成像)成像原則下,全心血管的一站式檢查方案(冠脈狹窄評估、斑塊評估、全心功能測定br心腔內結構動態成像和心肌灌注)以其優質的診斷效能,正在臨床大力推廣應用,特別是DECT的心髒血管成像,在縮短掃描時間和降低輻射劑量的基礎上,能夠更好地顯示冠脈病變和評價心功能,隨著監測體係的不斷完善,將有更加廣闊的應用前景。PET-CT對心肌代謝和血流灌注狀態的檢測,從分子水平揭示了心肌代謝過程,證實了梗死區代謝與灌注不匹配是存活心肌的可靠征象,同機CTA精確顯示異常心肌節段的形態範圍,為冠脈血管重建治療提供了可靠依據,PET-CT評價心肌活性已成為臨床醫學的金標準。CT、MRI、核素和心血管造影等技術的不斷進步,極大地拓展了循環係統的檢查範圍,特別是MDCT、DECT和高場MR成像技術的應用,使很多複雜的心血管疾病得以無創性檢出,為臨床提供了更加詳盡的形態學和功能學信息。近年來高場MR心髒成像一直是研究熱點之一,運用導航技術顯示冠脈狹窄和首過心肌灌注評價存活心肌及冠脈旁路移植術後旁路血管成像等無創性MRI檢查方法已顯示出巨大優勢,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心血管疾病診療水平必將出現新的飛躍。
消化係統器官缺乏自然對比條件,解剖結構和功能複雜,長期以來一直是影像學研究的重點,在臨床上經常表現出多學科交叉、重疊的特點。在傳統X線檢查技術中,除胃腸道雙對比造影和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應用較多以外,其他方法已基本淘汰。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檢查方法是US、CT和MRI,近年來國內外研究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多模態功能MR成像、能譜CT和低劑量CT成像等三個方麵,MRI主要研究熱點為DWI、MRE及動脈自旋標記(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等多功能多序列綜合成像技術,以肝髒纖維化、脂肪定量和消化道運動功能評估為主流研究方向。高質量的CTA、CT電影、多平麵重建、灌注成像、虛擬內鏡檢查等,極大地拓展了CT應用範圍,有效地縮短了腹盆腔病變的檢查時間,減少了腹部器官呼吸運動偽影幹擾,利用多期動態增強掃描,依據組織器官的血供情況,使肝血管瘤、小肝癌等病變的檢出率明顯提高;CT仿真內鏡與纖維內鏡及膠囊內鏡相比,存在著無創傷、無痛苦、經濟實用、禁忌證少等諸多優點,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MRI的灌注、彌散、波譜等功能成像技術,對病變的良惡性鑒別和早期診斷更具優勢;DSA的血管和非血管成像加介入治療技術的跨學科滲透,使臨床影像學錦上添花,大放異彩;PET-CT、PET-MRI、DSA-CT、MRI-US技術從分子水平、解剖水平實現了腫瘤的多模態融合影像學,令諸多微小腫瘤達到高靈敏度的早期檢出,加之準確的TNM分期與療效評價能力,使其在消化係統疾病診療中發揮出巨大作用。
泌尿生殖係統由於缺乏良好的自然對比條件,常需引入造影劑或采用高分辨率的影像設備進行檢查。隨著US、CT、MRI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X線的應用日趨減少,首選的檢查方法當屬US、CT和MRI。優化的 CT尿路造影(puted tomography urography,CTU)技術,對鏡下血尿病變的檢出敏感性高達92.4%~100%,美國放射學會(ACR)於2008年將其列為血尿的首選影像學檢查方法,該方法獲取的腎皮質期、實質期、腎盂期增強影像可全麵、準確地反映解剖形態、排泌功能及血管病變,尤其是排泄期圖像對於尿路腫瘤和結石具有高敏感性和特異性,在常規使用三次團注法降低輻射劑量的基礎上,正在逐步取代傳統的靜脈腎盂造影。MRU和MRA等技術常作為進一步檢查的補充手段用於尿路梗阻和腎血管病變的診斷。DECT利用不同能量衰減獲取的CT值,可對泌尿係結石成分的鑒別提供重要信息,有利於評估體外碎石治療後尿石的排空率。近年來,隨著對急性缺血缺氧性腎損傷和慢性腎病的深入研究,MR血氧水平依賴成像(blood oxygenation level-depe MRI,BOLD-MRI)已成為臨床常用的檢測腎髒氧和水平的有效方法,利用MRI-ASL技術探測血流灌注狀態所獲取的灌注圖,已經實現了對灌注效應的測量,在腎移植和代謝綜合征中聯合應用BOLD和ASL技術,對其發病機製、療效評價和預後評估等具有重要臨床價值,fMRI技術對前列腺癌的診斷、分期、療效觀察等方麵的獨特優勢已得到國內外公認。MRS是目前唯一能夠無創性觀察活體組織代謝及生物化學變化的影像學技術,通過點解析表麵波譜分析和多b值彌散加權像及表觀擴散係數(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t,ADC)圖,可反映出宮頸癌的微血管特性與分化程度,MR動態增強掃描在宮頸癌和內膜癌的檢出、定位及術前分期中已得到廣泛應用,歐洲泌尿生殖放射學會(ESUR)推薦使用該技術,利用T2WI評價肌層浸潤深度,同時還可通過對子宮肌層微循環變化的非侵襲性評估,描繪子宮肌層在輔助生殖治療中的作用與狀態。最近的研究發現,對子宮或卵巢惡性腫瘤,PET- T2WI融合圖像在病灶檢出、定位和定量方麵優於PET-CT和PET-T1WI。上述方法與內窺鏡和實驗室檢查相結合,可在臨床診療中發揮更大效用。值得指出的是,隨著個體保健意識的不斷提高,人們對X線輻射所致的生物學損傷愈加重視,使得大量傳統X線檢查項目被US和MRI所取代,特別是對於生殖係統疾病的檢測,具有放射性損傷的傳統方法已不再建議更多使用,選擇US、MRI的檢測理念已逐漸成為醫患雙方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