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關於人性的討論(1 / 1)

關於該命題,古今中外都有涉及,中國古代《三字經》中講到“人之初,性本善”,但也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俗語。究竟哪種正確?

根據本人多年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1、人生性自利。

2、人生性懶惰。

人性自利並非筆者的發明,隻是筆者完全認同,自利是經濟學的主要創立者——亞當·斯密(Adam Smith)撰寫的《國富論》中的核心思想:“人的自利有著基因遺傳基礎和外部生存環境壓迫的原因,自利積累到一定的量就會出現他利,他利從另一個角度講也是自利。自利和他利在外部環境險惡和激烈的競爭中逐漸形成互利。互利不是對自利的否定,而是以互利的形式對自利,同時也是對他利的維護,承認自利、尊重他利、發展互利,乃是正確處理“三利”關係的基本準則”。為什麼筆者不用自私而用自利呢?是因為自私,嚴格來講是指利己且損人。但事實上多數人並非如此,而自利則指人在考慮某一事情,首當其衝會想到對自己是否有利益,而並不一定要損人,事實上絕大部分人正是如此,所以,用“人生性自利”來形容人的本性最恰當。

第二,人生性懶惰。筆者有一天突發奇想,在就業機會很多的當下中國,一旦你們的老板,上司突然說,你們明天可以繼續上班,但工資從明天開始不發了,結果會有多少人會繼續上班?筆者估計,99%的人不會上班了。當然,另外百分之一就是像郭明義這樣的活雷鋒。因為人不會天生愛勞動,人勞動的最大目的就是為了獲得勞動報酬。沒錢發,誰跟你勞動?我還不如天天在家歇著吃老本,看出來了吧,一個字——懶。

另外,能夠佐證筆者這兩個觀點的,還有雷鋒們與罪犯這兩類反差極大的人。我們的任何媒體都在褒揚善、斥責惡,希望人人都學做雷鋒,希望人人都不要幹壞事,但為什麼罪犯遠遠比雷鋒多?

由此,筆者得出兩點人性結論。本書並非哲學或倫理學著作,那麼,為什麼要在開篇就討論人性呢?因為本書在後麵的論述中所得出的任何一種結論都是基於這兩點人的本性。

因此,如果你不同意筆者的這兩點關於人性的結論,那就請移自他處,不需要在往下讀下去了。即使讀下去也會認為筆者在胡說八道,信口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