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之癢:尋找真愛的契機(3 / 3)

因此,盡管這個男孩一開始就顯得很不忠誠,並且以後也有一些信息顯示他很花心,但她將這些不符合她的理想男人原型的信息都給過濾掉了,沒有讓它們進入她的意識。不過,她其實很在乎這些信息,並試圖通過一些方式努力改造男友。這些方式的原則就是“對他好”,就像她的媽媽對她爸爸那樣的好。

然而,這些改造努力幾乎都會失敗,一個花心的男子,很少會因為女友“對他好”而放棄花心。她男友也不例外,他也有自己的邏輯——“我隻把你當老婆,其他的女子都是玩玩而已”。他用這套自欺欺人的邏輯解決了自己內心的矛盾,於是可以一邊很愛女友,一邊非常花心。

這樣的事情一再發生,到了最後,她就不得不去直麵這個事實。隻是,直麵事實的時間選在了第六年。

我這位朋友,並非是簡單地重複童年的苦難。畢竟,她的父親不是花花公子,相反很忠誠,而她在家中也是最受寵的,爸爸媽媽都愛她勝於愛彼此。她也有過一些改造夢想,但都與忠誠無關。她花六年時間才接受男友花心的事實,可能反映的是一個普遍性的規律——和第一個童年一樣,在戀愛的第二個童年,也是在第六年的時候才開始成熟,才能做到放棄自欺欺人,放棄幻想,直麵並接受一些真相。

幻滅感產生之後,會有更多真愛

不是所有的婚戀都會經曆七年之癢,有很多婚戀,還沒到第六年或第七年就嚴重地癢了,甚至幾天、幾個月就結束了。

然而,即便這些短命的婚戀,也是對童年的又一次重複。

一位男士談過一次為時三年的戀愛,前兩年盡管有些磕磕碰碰,但兩人相處整體上是非常默契的。然而,到了第三年,一些嚴重的問題爆發出來,女友一度指責他自私。深談之下,他發現女友是真的相信他是自私的,而不是一個簡單的指責,這令他極其傷心,因為他一直認為自己寬容大度,而身邊所有朋友也都是這樣稱讚他的。

之後,女友一次又一次誤解他,並且還做了一些莫名其妙的事,簡直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最後,兩人分手。

後來,他了解到,女友三歲時,她的父親離家出走,與另一個女人組建了一個家庭,這對她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這可以理解為,這個女孩在重複她童年的經曆。三歲時,被父親拋棄;戀愛三年時,她在潛意識力量的推動下,做了許多莫名其妙的事,以再次重複這種被拋棄的經曆。她說男友自私,其實隻不過是將她心中的父親的自私形象投射到了男友身上。

當然,她並非想被拋棄。假若男友仍然一如既往地對她好,甚至對她更好,他們的關係能安全地度過這個第三年,那麼,她童年被父親拋棄的痛苦就會得到很大程度上的修複。可惜,她沒有這個好運氣。

我們多數人都沒這個好運氣,因為當我們因潛意識的指揮而去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時,我們的另一半不會明白我們在幹什麼,他們最後也會和我們一樣落入我們潛意識的圈套,認同我們的投射,然後和我們一起重複童年的苦難。

當然,特殊的“三年之癢”也罷,普遍的七年之癢也罷,都有其特殊的意義:令我們放下幻象,從而看到戀人的真實存在。

看到了真實存在,就要做一個抉擇:是繼續幻想,還是和戀人的真實存在打交道。

假若繼續維持幻想,那麼這個親密關係就隻有瓦解,然後換一個人,繼續幻想下去。

我一個已離婚的朋友回憶她的七年之癢時說,她和前夫早就有了問題,但都一直忍著,都對自己說,給彼此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但到了第六年,她和他都不想忍了,於是分居。分居一個月後,他好像放棄了幻想,不再渴望改變她,而開始改變自己,用一種新的方式與她相處。

然而,她認為自己沒有任何責任,她拒絕改變自己,仍渴望改變他。也就是說,她仍在堅持心中的幻想,而不願也不能與真實的他打交道。

結果,到了第七年,他們離婚。現在,她有些後悔,她說,假若自己當時能懂得這一切,不再總想著改變他,而開始自我改變,那麼他們也許不必離婚。

不過,看到了戀人的真實存在,並不意味著關係一定有救,有時結束反而是最好的選擇。譬如,前麵我提到的那個女孩,她終於放棄了投射到男友身上的忠誠幻象,接受了男友是一個花花公子的事實,而她絕對不能接受這個事實,那麼分手對於她而言就是最好的選擇。

所以,當陷入七年之癢時,不必惶恐,也不必沮喪,相反應去認識到它的價值,並接受自己的幻滅感。這種幻滅感一定是好的。隻有當幻滅感產生後,接下來的相處,才可能是真正意義上的相愛。兩個幻影,不管多麼迷戀彼此,都不過是幻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