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很少有人會明確地期待不幸的愛情,我們一開始總是憧憬著愛情的幸福和快樂,隻是到了後來才發現,所謂的愛情居然與童年如此相像,那個我們寄予了很大期望的異性,原來與令自己失望的異性父母那麼相像。
在我的博客上,一個叫“愚者”的網友寫了她的心路曆程。她寫道:
我即將踏入婚姻的第七年,今年是第六年。我突然發現,我的丈夫仿佛重複著我父親的足跡。我結婚時,下定決心選擇一位愛我多過我愛的人,選擇一位有責任心的、和我父親完全不同的人。我父親的事業曾遇到重大挫折,一蹶不振,棄家庭於不顧。
現在,我丈夫也遇到了事業的瓶頸。我的丈夫,和當年我父親一樣想自己去做點買賣,同樣也缺少資金,同樣也想向我的親戚借錢,同樣一旦遭到拒絕就火冒三丈。
我感覺有點恐懼,因為我父親當年在我母親的幫助下借到了錢做生意,但生意失敗了,從此我家四分五裂。當時年少的我,看到父親棄家而不顧,而母親為應付親戚和各式各樣的債主痛苦不堪。
現在,究竟是我在重複我母親的足跡還是我丈夫在重複我父親的經曆?對此我感到迷惑。
這是意識與潛意識的分裂。意識上,她想找一個與父親完全不同的男子,但潛意識還是指引她找到了與父親像極了的男子,甚至還令她與丈夫重複了與自己父母的曆史。
究竟是她在重複她母親的足跡,還是她丈夫在重複她父親的經曆呢?這是一個雙重問題。從她丈夫的角度看,想必他也在重複自己童年的一些經曆;從她的角度而言,她顯然是在重複自己童年時的一些經曆。
這些可怕的命運重複是怎樣發生的呢?
這是潛意識的力量。有人向我反映,在《一見鍾情或是致命誘惑》中,我漏寫了一種情況——因為對父母不滿,所以會對與父母完全不同的異性一見鍾情。
這樣的一見鍾情,其實常常隻是一個表麵現象。意識上,我們好像是被這些異性與自己父母完全不同的地方吸引了;潛意識上,我們還是被這些異性與自己父母相同的地方深深地打動。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第一次愛上異性,一定是愛上我們的異性父母。這種第一次產生的生命感覺留下的印象是如此之深,以至於當它再次在一個異性身上強烈重複時,必定是因為這個異性像極了自己的異性父母。
在《迷戀:源自幻象的愛》中,我舉過這樣一個例子:H對一個活潑開朗的女孩一見鍾情,他原以為是因為他一直憧憬外向快樂的女孩,但過了多年後他才突然明白,他對她一見鍾情時,恰恰是因為她陷入了抑鬱之中,而他的媽媽一直是抑鬱的。H對現實媽媽的抑鬱很不滿,於是他從小就在心中勾勒了外向快樂的理想女性的形象,但當一見鍾情發生之時,打動他的並非那個女孩的活潑開朗,而是他早已習慣並曾一度嚴重抵觸的憂傷。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事實,然而,有趣的是,H也是到了第六年的時候,才突然明白了這一點,才做到了放棄幻想,直視真相。
不要執著於幻象,要看清真相
七年之癢,意味著婚戀的第七年會出現嚴重問題,譬如第三者、分手或離婚等一些標誌性事件。不過,從感覺上而言,或許第六年更重要,我所了解的一些婚戀故事,都是在第六年出現了幻覺的破滅感。
一個叫“月涼”的網友在我博客上的一個留言典型地反映了這一點。
在留言中,她寫道:“算一下,我今年正好結婚第七年,從去年發現自己的幻想破滅了。別想著靠任何人,隻能靠自己。”
幻想破滅了,那麼,她的幻想是什麼?
我一個朋友的說法可作為這個問題的答案。她前不久與男友分手,兩人正是相愛了七年。和“月涼”一樣,她也是在去年有了一些破滅感,並預感他們的戀愛即將結束。
她的一個重要的破滅感是,她終於發現,男友是一個花心的男人。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事情。其實,相戀的第一年,她曾離開廣州一段時間。不到一個月,其男友就和另一個女孩走到了一起。
顯然,從事實上看,她的男友一開始就是花心的。然而,從感覺上看,她卻一直到戀愛的第六年才“發現”這個事實,並接受了男友是個花心男人的真相。
任何自發的心理或行為都有道理,那麼,她的這種感覺與事實的嚴重脫節是怎麼一回事呢?
答案很簡單,她是將自己現實父親的形象投射到了這個男孩身上。
她對這個男孩一見鍾情,後來也發現,這個男友在許多方麵像她父親。但他畢竟不是父親,並且還有一些關鍵性的差異,其中一個差異就是,她父親對母親非常忠誠。
於是,當她看到這個男孩時,其實常常看到的不是他,而是她投射到他身上的幻象。這個幻象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忠誠。